在中国大多数农村,随处都能看到墙上刷着这样的标语:“只生一个好!”、“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计划生育,作为厉行30年的基本国策,已经深入到国人的意识中。人们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人多了不好。
可是,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学者们把一个新的问题抛到了决策者面前:50年后,哪来新的年轻人支撑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哪来新的资本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而这,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人口与劳动力绿皮书》最关心的话题。
该书的著者之一蔡窻注意到,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增长转变之路。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孩子数)已经迅速从1971年的5.4下降到更替水平(平均每位妇女生育两个孩子)以下,一举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更是进一步降至不足6‰;痪浠八,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少出生了数亿人。
不过,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另一个问题凸现出来——老龄化。
如果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范畴。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正式步入“全球老龄化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也就是说,计划生育政策在成功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速度不断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构成了中国几十年来和几十年后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
蔡窻和他的合作者王美艳研究发现,在2000~2030年,中国不仅人口整体上趋于老龄化,而且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本身也呈现老龄化的趋势。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还将继续增加,到2013年左右达到最高值72.1%,随后将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中。从绝对数量看,劳动年龄人口在2016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9.97亿人左右,随后逐年下降。
与之类似的是,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将逐渐下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有的预测结果都显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今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将不同于长期以来我们观察到的趋势,从动态的角度看,劳动供给状况不容乐观。人们甚至可以在并不遥远的将来,看到劳动力无限供给完结的一天——而这,正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最基本的优势之一。
不幸的是,与此相比,中国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在更长的时间内呈现扩张趋势!堵唐な椤分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国家赢得世界的利器。从前几个“世界工厂”的历史经验看,对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劳动力无疑是其发展的根本依靠。即使中国有意改变已经获得的制造业比重,那也需要很长的日子,何况目前并没有这种调整的迹象和动力。
其实,劳动力短缺不用等到2020年或者2030年,当下已经显出了苗头。从前年开始,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就开始闹“民工荒”,接着长江三角洲也传出“缺工”的消息,进而是京津唐、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江西、湖南等劳动力流出大省,也陆续传来了雇工难的消息!罢庵窒窒蟮某鱿,在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各路专家对此种现象的解读各有各的道理,但蔡窻更相信,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已经开始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有限剩余”。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劳动力短缺将是必然的。
一个危险的事实摆在眼前:一边是“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一边是“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现有的优势或许会荡然无存。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