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8日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硬着陆”是在经济运行出现异常、经济速度盲目增长、各种关系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为了改变经济运行方向,扭转比例关系,强制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而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措施。但是中国目前经济运行正常,宏观调控措施适当,根本用不着“硬着陆”。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政府采取了加强土地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增长等宏观调控措施。国外权威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不会出现;,但很可能会“硬着陆”。
对此,萧灼基表示,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运行正常,各项指标互相匹配,没有出现严重失衡现象。这是不必“硬着陆”的首要前提。
他指出,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旺盛,在需求增长的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满足了市场的需要,扩大了就业,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价格平稳,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幅度较大;投资品供给较充裕,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有了很大缓解;上半年,财政收入又增长22%,国家财力增强了,就能拿出更多资金投资公共产品,扶助弱势群体,缩小收入差距,稳定社会经济。
总之,今年开局良好,运行正常,既没有大起也不需要大落。所谓“硬着陆”是不存在的。
萧灼基说,中央政府的调控措施是温和适当的,例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房价过度增长,加强土地调控,提高存贷利率等,都是正常的调控措施。这些调控措施有针对性,幅度较小,并且是逐步出台,不是倾盆大雨,使市场、企业和个人都能接受。因此这些调控措施,不会使经济大起大落,形成所谓“硬着陆”。
但是,尽管经济运行正常,一些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而必须长期不懈的努力。虽然不同意“硬着陆”的看法,但对影响当前经济运行的能源消耗过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过快、信贷资金投放过大、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等问题不可等闲视之,需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萧灼基最后表示,中国经济连年强劲增长,而且今后5至10年,经济仍可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曲折、有波动,但一般运行态势仍持续快速增长。宏观调控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态势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