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其山东、河北等部分分行“下文”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含)以上的人员,最高可循环信用贷款30万元;科级则可贷2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能贷10万元。(9月19日《新闻晨报》)
消息甫出就引发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在笔者看来,这种按级别授予贷款额度无关“官本位”,而关乎“金钱本位”。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按级授信的对象不仅包括政府官员,也涵盖了金融、能源、教育、邮电、通信、医院等行业的广大从业人员。显而易见,这些部门的员工并非都是官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行业大都属于垄断行业或者高利润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中上层。而由于不同官阶、不同的职业,他们的收入多少又略有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授信额度也不大一样。
在此,我们不得不叹服银行的商业洞察力。按级授信而不按信授信,为何?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一,“级别”越高的人他们的收入越高;其二,“级别”越高的人收入的持续增长能力越强;其三,这部分人既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又可能成为银行业务扩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所以,银行不惜在争议声中推出这样的按级授信以吸引并留住这些有“级别”的“潜力股”。
按级授信就像一张层次分明的图画,清晰地勾画出了那些高收入行业和职业,银行亦由此构建了自己的独特“信用等级”体系。只是,银行以收入和金钱等级替代信用等级,无疑是给本已失衡的社会阶层刻上一道新划痕,在划痕的两端折射的是不同阶层的生存图景。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傅毅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