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历史悠久、形成于夏,从周代开始已成为三晋重镇;一九九二年二月改设介休市,成为晋中盆地新型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介休市人文荟萃,因晋国大臣介子推(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35年)携母归隐绵山,东汉大教育家郭林宗(公元128~169年)、北宋出将入相五十年的四朝元老文彦博(公元1006年——1097年)生长在介休,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介休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忠孝文化的发源地。忠孝文化在介休绵山的形成,主要源于忠孝双全的介子推、郭林宗、文彦博等介休十多位历史名人。
山西省介休市,这个地名是为纪念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而命名的。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表示如能得王位,一定要重重奖赏介子推。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当上晋文公;他开始封赏功臣,不知什么原因漏掉了“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子推发誓“不食其禄”,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去争功、不愿居功邀赏。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也劝他去找晋文公说说自己的情况,介子推坚决不肯,回答说:“我宁愿终身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案罟舌⒕、功不言禄”、“贪天之功”及“足下”的典故源于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是个个性耿直的人,也是一个忠孝双全的人;他既不上殿言功,又不求见文公晋爵,一味地躲在家里侍奉老母亲。一天,母亲问介子推,“儿呀,您跟晋文公逃难十九年,历尽了千辛万苦,有割股奉君的功劳,又有苦劳;为何不进宫找晋文公谈谈,难道荣华富贵就与我儿无缘吗?您就守着我在家过清贫的日子吗?” 介子推说:我决心已定,不要主公爵禄。母亲又说:“既然如此,这地方距离晋都很近,为了防止晋文公派人找你,我就和你一起到定阳县(介休县)小宋曲村姥姥家隐住吧:”之后(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与妻子、弟弟子林及妹妹介山氏告别后,携护着老母亲来到了定阳县小宋曲村姥姥家。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晋文公从解张的报告中得知,介子推携护着老母到了定阳县(介休县)姥姥家,由解张带路立即亲往定阳县访求。介子推携护着老母已躲避到小宋曲村南十多里的坂壁下(后此处称为坂地村),这时晋文公已寻访到定阳县,介子推又背着老母来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此事又被人发现,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时,很高兴立即带领众大臣来到绵山佛爷峰下马泉,派人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兵士大臣尽管寻找呼喊,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 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便下令士兵再次登上南天门,从山神庙的陡崖攀上去,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正值清明节期间,春季绵山顶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从小山谷烧到另一大山谷,后蔓延到深山镇宅沟一带;鹱帕巳烊梗患樽油票匙爬夏盖壮隼,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派人再次登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笨春螅墓苣诰,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旌表功臣,下令将绵山封为介推田, 号为介山。将火烧过的山谷称为焚烧林(至今当地乡民,将两山谷分别称为大烧林、小烧林),将镇宅沟东的山冈定为介于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山脚下柏树林中,将他居住休息地命名为旌介村,下令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晋文公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拖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的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象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晋文公焚烧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从清明到端午节期间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禁烟节)。后来由冷食一月逐渐减至三日、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焚烧林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被烧的柳树死而复活;他以为柳树是介子推的转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吃“子推蒸饼”,登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贞,在每年清明节前一日祭祀介子推,称为“寒食节”。现在说起清明节,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寒食与踏青;所以清明节除称寒食节(禁烟节、冷食节)外,还有踏青节之称。介子推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禄、不争名利、枕山栖谷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一种可贵的忠孝文化财富。绵山,是公认的介子推携母归隐地、是英灵所在地、是清明寒食节发源地,是神奇的灵让J圣地;他的文化底蕴,就是介子忠孝文化。叶剑英元帅在介子推的论述中,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提并论,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基调。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一生崇尚以道德、忠孝、清烈、仁义教化天下;正是他淡泊名利、注重人格、不求厚禄,才是人民永远怀念的根本原因,被广为传诵,成为千古佳话。几经演变,清明禁烟冷食习俗己淡化了,人们把清明节变成了对死者的怀念。现在,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上坟扫墓,纪念帝王将相、烈士名人和自己的祖先,不仅包含了对介子推这位“清白”大臣、“明白”之士的怀念;而且也可以提醒我们,做人要做既清白又明白的人。今日说起介休绵山,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是介子推归隐地、是忠孝文化的发源地。
郭泰字林宗,亦称郭太,颂号有道先生,介休市城关郭家村人。郭林宗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虽出身贫寒之家,但却胸怀大志,自幼刻苦努力、学习勤奋、博学聪颖,能洞察世事,加上他广结交,渐成为当时几万太学生的首领。因其为人品行端正,处处尊奉“仁义道德”,所以他被群众誉为“有道先生”,他便以“有道”二字为号。郭林宗游学京师洛阳时,具有极富同情心,重视提携和帮助后进的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要尽其所能给于帮助,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士人领袖。因他生性耿直,不贪权势,痛恨腐败,曾三次拒仕朝廷,不受官府征召,被誉为“八顾”之一,后自洛阳归乡里。但他却名震四海,士大夫纷纷至黄河岸边,有车数千辆送行。郭林宗讲学于家乡,不求官禄闭门教授,弟子千余人。公元169年初春,汉灵帝下令捕杀名士百余人,太学生被抓捕千余人。但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病卧家中,弥留之际且言,与弟子讲“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有多长了”。郭泰重病不起,终年早亡,生世虽短,影响极大,死讯传出,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至,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他虽然不求仕进,淡于名利,言能以德行导人:但是郭泰,却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见解,不愿做那种隐居无为、大智若愚、专腔作势或无视时势的人。郭林宗一生不谋荣禄,只以设馆教书为生,授业弟子千余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身为几万太学生首领、著名教育家,事母至孝、不贪权势、终身不仕、俭朴勤劳,是一个忠孝清烈的文化名人。
文彦博,字宽夫,北宋著名宰相、军事重臣,介休市城关文家庄人。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他自幼天资聪颖,在幼年与儿童们玩球时,有一小孩不小心,将球掉进一棵大树的孔洞里;他出主意用木桶将树洞灌满水球浮出。文彦博的“灌水取球”,是与“司马光砸缸”齐名的儿童益智故事,现被国家邮政局作为儿童题材邮票《文彦博灌水取球》发行。文彦博是北宋时期政治家,著有《潞公集》40卷;历任四个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的宰相大臣,任出将入相50多年,被封为潞国公。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文彦博辅助朝政,处处为百姓着想,秉公办事,平雪冤狱;他为保持政局稳定,提出精兵简政、整顿军队,减轻人民负担;在北宋王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四朝元老的重臣文彦博,国内外声誉很高,备受敬重,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告老还乡。宋哲宗经圣四年(公元1097年)卒于乡里,终年九十二岁,溢号忠烈。
忠孝文化在介休的形成,除功不言禄归隐绵山介子推,东汉名震京师郭林宗,北宋四朝元老名相文彦博及宋昌、张煊、梁锡与、宋廷魁等学士名人外;褂刑瞥母呱嗌交罘鹛镏境(亦称空王佛),田志超活佛出家修行来到绵山下圪堆头光岩寺,经常帮助冀家庄一带的村民,割麦子、锄草施肥、间谷子等,乡民们感激的称田志超为善友,至今绵山下附近村民还是称田志超为田善友。田志超到绵山抱腹岩创建云峰寺后,常为平民百姓办好事,在天旱少雨的季节让高僧银空、摩斯及五龙等弟子呼风唤雨。唐贞观十二年八百里秦川大旱,唐王李世民率众大臣到绵山拜佛祈雨后,到山下回銮寺休息时晋陕等地普降大雨,李世民称田志超为“空王佛”。从此,空王如来佛的美称便一代代地传下来,田善友的佛性铭记在晋中盆地一带民众的心中。
介休市民营企业家,山西三佳煤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先生,为兴绵富民、振兴介休经济,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和安排绵山附近农村一千多名剩余劳动力。从1995年10月以来,投巨资开发建设绵山风景名胜区;修复了十里崖壁上的古寺庙建筑,新开发了人文和自然生态景区,重修了云峰寺西院的介推殿,在龙脊岭新建了介子推携母塑像,修建了介公墓的神道和石窟介公祠,并兴建了哀号坡1800多级石阶路和碑林苑。在阎吉英先生的策划下,形成了大道绵山、文化绵山、仙境绵山、锦绣绵山、名胜绵山、生态绵山,弘扬了以绵山为载体、介子推为灵魂的忠孝文化。通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这一历史文化名山,已成为北方地区能四季游览的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千万的人凭吊介子推、访古贤、寻遗迹、求仙拜佛、登山踏青及感受忠孝文化的旅游度假胜地。山西介休市的重臣名士形成了“忠孝文化”,人间仙境、天堂风光的大道绵山孕育了“忠孝文化”,忠孝文化——已成为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介休、以至山西省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