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新阶层人士制造媒体事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曾被评为去年中国首富的张茵女士提案认为,新实行的《劳动合同法》是铁饭碗,应该取消。消息披露后,不少人认为这是为富人阶层说话,并倡导富人阶层的政协委员应该为劳工者说话;但也有人议论,富人委员为本利益集团说话反而是好事,可以不戴虚有的“公共利益”面具说话。笔者认为,张茵的观点是否正确是一件事,但争论反映的却是政协内部的机制性问题。
实际上,作为私营企业主,张茵委员从其利益集团立场出发提出上述提案,撇开其观点的正确或完善与否,从理论上无可非议;要求富人阶层的委员为劳工阶层说话,属于道德上的要求,而非机制上的要求。
通过这一事件及其争论,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政协内部没有来自劳工阶层的声音?若有来自劳工界的代表发出本集团的声音,那么人们希望看到的两会内部所谓“依法辩论”的情况就能成为现实,两会作为权力监督机制之一,也就能够开始发挥其作用。
这样说,实际上已经切入两会的某些机制的改革或完善问题,也涉及人们呼唤已久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可以从两会机制的改革找到雏形。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权力监督已经刻不容缓,而每年例行的两会,若每年都能架构一些新的元素,假以时日,相信可以为中国式的政治体制改革找到一个方向。
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上所述,中国社会结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得以反映到作为权力监督机构的两会之中,这是中国社会变化到政治变化的一个必然现象。
用学术语言来说,两会内部应有利益集团代表的平衡和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平衡,这实际上涉及到未来两会机制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以及“新阶层人士”在进入体制后,究竟为现有体制所同化,还是能够带进一些新鲜的血液和思维,在实现自我政治抱负的同时,也能为中国现有政治体制的完善做出一些实际上的贡献。
笔者之前曾有论述,每年例行的两会,从机制上面临代表和委员遴选机制的完善、两会内部表决和辩论程序、两会委员的适度专职化问题,以及两会与执政党的关系问题等。
其中,与执政党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从更大框架来思考,也需更为缜密构建和操作的问题,但就两会内部运营而言,实际上涉及到四个问题:一、代表和委员遴选的机制化、公开化和平衡性;二、代表、委员监督的程序化;三、监督的专门化;四、监督的有效化。
这其中,遴选机制的平衡性和公开性就涉及到两会代表、委员的来源,必须最大程度地覆盖中国已经发生了变化的社会结构的广泛性,不然监督就失去了基础。其间的操作如何展开,还有监督程序化和专门化,尤其是最后如何真正做到有效落实,都值得人们思考和探讨。
当然,两会机制的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但只要目的明确,每年都能架构一些新元素,假以时日,几年后也许就是一大步。(邱震海)
(作者系凤凰卫视评论员)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