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20年,中国医改之路走得不太顺畅,至今很难从群众口中听到“满意”二字,惟一能与医改画上等号的莫过于“看病难”、“看病贵”,它们好像已经成为了医改的代名词,缘何在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医患矛盾总成为困扰中国发展的难题?“协调”二字显得那么的惨白无力。
“协调”,在字典里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也与“相容”、“一致”、“无矛盾”相符合。就在上个月,由国家11个部委联合组成协调小组的已经成立,旨在协调统筹涉及医改的各方利益。此时,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医改,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有不少人说,多部门联手出击,医改的重大突破值得期待。
但在期待的背后,殊不知还有许多暗涌,这也是历经20年,医改并没有大突破的原因。卫生部部长高强也表示,医改不是卫生部一家的事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涉及十几个部门,当时他用了“相当复杂”四个字概括。
就在所谓的卫生部有关医改报告被曝出来后,就立即遭到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反对,对于卫生部所青睐的“英国模式”,财政部置疑的理由为“所需投入测算投入不准确”,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则以自己属意的“德国模式”,打算另提一个医改方案。不同模式、不同部门、不同利益,如何协调已成为目前医改重中之重。
虽近日卫生部出面表态,不会照搬他国的模式,会寻找适合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而且医改方案也在加紧拟定中。但毕竟是十几个部门同时参与新方案的起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立场、看法和利益,平衡和协调并非一件易事,各部门面对利益之争能否体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是否会出现协调不利的状况,使新医改方案最终无果而终?
只有当医改协调小组确实将各方利益协调好了, 中国的医改才真正能拨开云雾、看见彩虹。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