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1日电 今日出版的《国际金融报》发表分析文章指出,东亚经济正遭遇发展瓶颈,而其出路在于减贫灭困与扩大内需。
文章指出,东亚国家对美国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同时将获得的外汇收入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刺激美国的消费。这就导致了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几乎为零、房地产市场泡沫、消费欲望过剩、财政和贸易赤字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东亚国家则普遍面临着储蓄率过高、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等问题。
为期2天的G20会议已于10月16日在河北香河顺利闭幕,与会的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共同发布了联合公告和声明。其中充分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应当保证各个国家的利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目前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增长减速及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都应该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由此来看,围绕着“全球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主题,与会各国在缩小贫富差距、南北差距、保证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方面达成了广泛的一致。但是,在笔者看来,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许多内在的不稳定因素,仅仅建立一些共识恐怕还远远不够,需要各国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通力合作,积极实践。
东亚经济遭遇发展瓶颈:过度出口与内需不足
用ING经济学家TimCondon的话来说,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出口驱动型”的。依靠两位数的出口增长率,2004年东亚经济的增长率达到6%以上。经济学家同时还预测,随着全球电子产品的需求猛增,该地区今年的出口还将保持强劲的增长。作为该地区的代表,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贸易顺差已经达到790亿美元,该数据是去年同期的3倍,预计随着圣诞和年底出口旺季的到来,今年的贸易顺差将会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伴随巨额顺差的是持续的“国际贸易冲突不断”和“国内需求的积弱不振”,况且这样的贸易结构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尤其是东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美国贸易逆差状况迟迟未能得到改善,今年8月份美国的贸易逆差增长1.8%,扩大至590.3亿美元,除了原油价格上扬以外,对东亚国家的进口增加也是重要原因。
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其他东亚国家也通过在中国投资设厂对美国出口,主要是加工贸易的形式)对美国出口大量的廉价商品,同时将获得的外汇收入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刺激美国的消费。这就导致了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几乎为零、房地产市场泡沫、消费欲望过剩、财政和贸易赤字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东亚国家则普遍面临着储蓄率过高、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等问题。从宏观上来看,消费和储蓄趋于“两极化”。
这样的经济结构显然是不稳定的,且不论世界市场上低利率时代即将终结,美国乃至世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面临破灭的威胁。单从东亚国家自身来说,内需、出口、投资这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仅有出口充分发挥了作用;投资方面由于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以FDI为主的投资模式限制了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投资这一引擎也未完全开足马力;内需则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一旦国际市场上风云变幻,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此时以往经济发展中积累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等矛盾将面临激化的可能,由此带来的社会后果将无法逆料。
东亚经济出路所在:减贫灭困与扩大内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已从“增长优先”转向“平衡发展”,国家领导人也在各种场合表达了这一观点。如前文所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会议期间表示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的增长最终是要靠内需拉动的,单靠出口和投资无法支撑。同时,扩大内需还有利于消化中国过剩的产能,降低出口压力;外国商品也能更多地流入中国,中外贸易逆差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就是中国的贸易对手也开始高举“消费主义”的大旗,美国财长斯诺在10月12日到16日访华期间,积极游说中国在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扩大内需,同时暗示布什政府将在汇率和贸易问题上继续保持耐心。由此可见,布什是把宝押在扩大消费这一长期战略上了。从历史来看,美国在同日本和欧洲的贸易战中也使用过同样的战略,事实证明这比单纯的贸易制裁要有效得多。毕竟,自由贸易的效率是最高的,让贸易对手进口更多的本国产品才是解决贸易赤字的“治本之道”。
但是做总是要比说困难很多,中国并不是首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国家。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缶涂贾厥永┐竽谛。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一直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他信也宣称要拯救内需,使泰国经济免受世界经济波动之苦,并将之付诸行动:如推迟农民债务、提供更广泛的廉价医疗服务、对中小业主提供更优惠的贷款等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像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纷纷仿效,积极倡导“草根经济”。
但是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恐怕是“事与愿违”,从1994年到2005年,出口在经济中所占份额越大,出口增长越快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越好。该地区最富有的国家———新加坡2004年的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达到168%;而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下的菲律宾和印尼是最贫穷的国家。
难道东亚经济真的只能走“出口导向型”的老路吗?答案恐怕一言难尽。最近的高油价增加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通胀预期,阻碍了内需的发展。但结构性的因素恐怕才是阻碍扩大内需的“罪魁祸首”。国内经济萧条,外商投资以FDI为主,未能充分带动国内民间资本的形成,国内提供就业岗位不足,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都是阻碍内需扩大的重要原因。出口额占GDP比重较低的菲律宾却有大量的国外汇款,这就是国内经济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外流的明证。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内需怎能拉动。
从经济发展的路径来看,作为后来者的中国理应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扩大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性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正确的道路需要正确的走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提供基本的医疗和教育设施都是重要措施,但是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提高中国民间资本的活力,增强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陆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