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1日电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今年中国宏观调控有五大成绩:其一,今年控制住了加速度,使得工业、投资和总量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加速;其二,以往较为薄弱的部门如农业和消费,都有所加强;其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进,国民福利明显提升,城乡收入增长加快;其四,经济增长仍保持在9%附近,运行效率和要素使用得以充分发挥;其五,拉长了经济增长周期,连续3年实现了9%左右的增长水平。
陈东琪认为,这是一年来“双稳健”政策成功实施的表现,“达到了当时选择这个政策的期望和目标,在有效地避免了投资全面过热的同时,又有力地带动了消费需求,使其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
就目前情况来看,他认为,下一步宏观调控需要注意短期和长期问题。短期看,一是采取灵活有弹性的货币政策措施,M2最好实现15%左右的增长;二是尽管部分地区出现产能过剩征兆,但短期内能源紧张局面仍较突出;三是要防止CPI下降过快,在政策操作上保持3%左右比较理想;四是在经济温和调整时期要防止明年经济出现滑坡。
长期看,一是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应尽快改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要保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均衡协调,不断提升收入增长水平;三是要保持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和稳定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本轮调控进行了六点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陈东琪特别强调以下四点:其一,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宏观调控需要多种手段有机组合,应该以经济等间接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等直接手段。
其二,宏观调控要有区间意识,财政货币政策目标要分阶段设定具有一定弹性的合理区间。对宏观经济进行艺术高超的调控,一方面应分解目标,另一方面应组合政策工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多次微调,使经济逐渐平稳过渡到目标区间。如果一开始就用尽全力直奔目标,期望一蹴而就,往往会走“过头”,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三,宏观经济政策要有前瞻性和周期考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宏观经济政策要注意前瞻性、进行预调,使短期调控目标与长远改革和发展目标衔接。从根本上讲,短期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由中长效因素造成的。在制定宏观调控方略时,应尽量把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中期因素考虑进去,最好还应把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长效因素考虑进去,以免造成小周期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形成一个中周期。
其四,要根据形势变化对调控力度和方向进行及时调整,适时、适度进行“微调”。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运行条件也时时更新,再考虑到政策实施存在滞后效应,所以,宏观调控要相机抉择,及时调整力度甚至方向,才能更加灵活和准确。(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