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被一些媒体认为是“中国同性恋者告别隐秘时代的转折”。论据之一就是,复旦大学在这一年开设了《同性恋研究》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为本科生开设此类公选课。
2005年9月7日《同性恋研究》第一堂课的热闹情景,至今让复旦的不少学生念念不忘。离开课还有半个多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实在挤不下了,站在走廊的学生干脆推开窗,挤进脑袋来听课。几乎所有媒体都用了“爆棚”两字来形容当晚的热闹。选修的名额只有100个,早被一抢而空,多数人是以旁听身份来听讲的。金融、物理、法律、新闻……旁听学生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他们中多数人坦言,好奇,是他们来听课的第一原因。
该课主讲人、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博士这样评价学生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而能有更多的学生投入这个研究领域,对学术是非常有好处的”。
“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很多媒体、很多学生都问过孙中欣这个问题,似乎有许多可以假设的理由。但孙中欣觉得“开课很正常,很自然”。主攻性别研究的孙中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同性恋问题缺乏基本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偏见和歧视!跋M又读煊蛱岣呷嗣窃谡夥矫娴娜鲜,这对这个人群的利益、对整个社会文明都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孙中欣坚持《同性恋研究》是一门普通学术课。“一开始受到热切关注,与话题敏感,缺乏了解有关,但好奇不会成为学生坚持听课的动力,最终留在课堂上的,是对这个课题有兴趣的学生。”开课的情况证实了孙中欣的想法。
《同性恋研究》主要以讲座为主。从9月7日开课的爆棚,到此后的数度人满为患,再到后来,站着听讲的人慢慢少了,逐步回归到正常平静的课堂上来。事实上,开课第一天,就有学生中途退席。国际金融系的一个学生在交完问卷听了半小时后离开,他坦言“来听课是因为很好奇,觉得这个群体很神秘,不过内容有点学术,不太吸引人!
对同性恋研究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留在了课堂上。他们听专家演讲,也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质疑。孙中欣说她欢迎学生的任何质疑,这样同学们才会通过自己的辨别,吸收新知识,修正观点。
虽然一个学期的课程改变不了太多,但还是有一些变化在悄悄发生。第一堂课时,孙中欣给学生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对同性恋的看法一项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正!。但在课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假设身边有朋友是同性恋,多数学生还是“觉得怪怪的”。现在,再拿这个问题去问学生,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虽然不能马上接受,但可能会理解”。
“知和社”是复旦已有的以同性恋和女权主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这个社团的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复旦人的肯定。
孙中欣相信,年轻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平和!案哐Ю嗄甓远嘣幕牧私猓顾窃谡飧鑫侍馍细砣,更容易接受。”而这个课程,也会从被热炒回复到本身的学术研究上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