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六日电 题:传承与创新并举
——从“十一五”指标看中国经济发展坐标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上兵伐谋,谋定而后动,向来是中国政府制定及实施五年规(计)划的圭臬所在。
细览刚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可以发现,三十九个量化指标散布其中,且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两种。将二者并行观之,可见“十一五”中国经济的发展坐标。
由字面意义揣度,预期性指标应是中国官方期许的发展目标,主要倚重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得以实现;而约束性指标则显然意在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之责任。二者搭配组合,无疑增强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而细解这三十九个发展指标,可以发现,中国唯GDP是从的发展“风向”已然转向。
在《纲要》第三章发展目标中提出的二十二个主要指标中,反映经济增长的仅有两个,反映经济结构的四个,人口资源环境的八个,公共服务和民众生活的八个,从指标分配数量上看,中国政府力倡协调发展的决心可见一斑。
在这些指标中,尤为重要的则是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纲要》提出,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七点五;二是节能和环保,“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
与以往的规划相比,标示出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谓是“传承”,而提出节能和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则属“创新”之举,意味着中国过去以物为中心的规划理念,已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号角已经吹响,“十一五”的宏阔叙事已经开始,中国新棋局将可从容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