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朋友李惠琼的家中,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派对,欢迎从中国来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席间,宾主们一起引吭高歌,举座皆欢。戴玉强是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巴筏洛提的弟子,此番前来美国是应橙县太平洋歌剧院之邀,演唱意大利著名歌剧《阿依达》。且不说这个歌剧在当今世界歌坛的演唱难度,就戴玉强来说,这已经是他第二度与该歌剧院合作了。去年合作之后,太平洋歌剧院被戴玉强无与伦比的歌声震撼,欲罢不能,再次邀请戴玉强前来演出。据说明年还将三度前来美国演出西方歌剧。
更让人惊奇的是,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家宴,但是二十几位来宾中不乏演唱高手,当蔡则平、刘燕、李惠琼、劭颖等人一一演唱时,我的感觉是来到了一个专业的歌唱团体,家宴变成了一个专业歌剧演唱会,而且绝对是如假包换。
对美国文化如数家珍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胡锦涛访美的时候,中美论者常常谈起的中美贸易顺差,这是常常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诟病中国的话题。但是中美之间的文化“贸易”严重顺差的问题,却少有人注意。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产品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在美国,我们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从电视机、电冰箱到塑料纽扣,无不有中国制造。
不管是倾销也好,低价也好,贸易的顺差带来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其中原因复杂,笔者在此文不作评论。但是在文化产品方面,中国目前对美国的荷里活大片、摇滚乐、百老汇歌剧、电视片乃至各种期刊杂志、小说读物等等,几乎没有招架之力,更谈不上还手,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文化逆差。在中国走一走,青少年们对于美国文化如数家珍,可能比我们这里回去的老华侨更懂得米高积逊、小甜甜这类的明星,满大街都是美国当代电影的影碟,很多美国华侨到中国才买到了当红的美国电影来看。中国人对于美国政治人物、对于美国文化和艺术的了解,远远高于美国人对于中国政治、文化、艺术的了解。这种文化交流的严重不平衡,也就是中美之间的文化逆差。
中国文化产品进不了美国,得不到美国社会的了解,对于美国民众的知情权是一个损失,对于中国的形象在美国的认知也打了折扣。有鉴于此,去年五月两位美国国会议员提出拨款二十一亿美元,用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式旋律何时飘入百老汇?
实际上,中国文化艺术有很多民族性非常强的形式,可以向西方、向美国进行介绍、推广。例如上述的中国著名歌唱家,就是中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中国艺术人才辈出,不仅有钢琴家、小提琴家、演奏家,还有很多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歌唱家、演员。他们不仅是可以演唱西方美声唱法的西洋风格,还有更多的中国民族歌手、流行歌手、京剧演员、地方戏曲、杂技等等。中国的古典旋律同样可以飘荡在百老汇、荷里活的上空,成为本来就是移民文化大熔炉中的一种,这也是一种文化输出。最近,中国国家歌舞团和国家交响乐团赴美国演出,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开始,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中国近年来获得联合国人类非物质财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的两项——昆曲和古琴,就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遗产。至今还没有在美国各地巡演。最近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以个人之力,准备将中国昆曲中的瑰宝——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介绍到美国来,这个壮举正是白教授为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所作的巨大贡献。可惜因为这是一己之力,只能在大学校园演出几场,范围不够广泛,场面也不够大。如果能够得到政府和国家的支持,我想,文化交流的场面一定会更大,获得的效果一定会更好。须知,美国人对于异域文化是很乐于去了解去接受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自费一个人来到美国大学演唱和示范中国的京剧艺术,轰动全美,对于推广中国文化和艺术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美国博士的京剧大家,可见,美国人对于不同文化的接受度是非?砣莸。
文化交流望政府支持
中国现在盛行文化产业一说。文化可以做成产业,但是我不认为文化仅仅是一个产业。而且我反对任何文化事业都是产业。因为一谈到产业,就要进行成本核算,就要进行市场调查,进行商业运作。很多文化不可以用成本来计算的,也不能用单一的利润来计算的。尤其当文化进入国际交流的时候,更是不能够用金钱来估量的,它所达到的效果也不是以亿万美元可以计算。
美国人是懂得这一点的,这也是为什么国会议员利伯曼提出要搞中美文化交流,首先就提出一个二十一亿美元来的预算,没有这样的启动手笔,老是在文化产业的帐面上划拉来划拉去,不是一个中国泱泱大国的气度。如果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也重视这个问题,像美国国会那样,也拿出一笔预算来用于中美文化交流,我相信,虽然这是一个从帐面上来亏损的买卖,但是它所获得的利润,则是难以估量的。
来源:香港《文汇报》 文:吴琦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