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大片时代到来了吗?——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
冯小刚最新作品《夜宴》投资过亿,这部大片近日在全国五个城市举行点映,并以强大的演员阵容助阵,章子怡、周迅、葛优、吴彦祖等明星都出现在点映现场,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而今年的另一部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在紧锣密鼓的宣传中,并被列入美国圣诞档期。两部大片再度燃起了影坛热潮;叵胝饧改昀矗队⑿邸、《十面埋伏》、《无极》等大投资、大制作的国产电影一部接着一部,让我们在目不暇接之余,忍不住要问:中国的大片时代到来了吗?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与他共同探讨中国大片的崛起与走向,以及人们应如何看待等一系列问题,虽是一家之言,但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编者
对于奥斯卡奖,其实无需看得太神圣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有两部国产大片再出手:《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已经表示要参与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角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举动?
黄式宪(以下简称“黄”):对于奥斯卡奖,其实无需看得太神圣。作为曾两度拿下奥斯卡小金人的李安,就曾一语道破地说:“踩在人家的地盘上,得奖与否全凭人气和人缘”,“这摆明了就是一门大生意”。所谓“进军奥斯卡”,其实只是走向海外主流市场的一个台阶。但是,有没有这个台阶,在市场上的斩获却是大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奥斯卡就成了不少电影人难以割舍的一个巨大诱惑。《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亮点在于,它首度创下了中国电影将在内地和北美同步于新年档期上映的纪录;而《夜宴》则跨越了冯氏“贺岁片”早期只限于在国内市场的风光,至于拿不拿得到奥斯卡,那倒无需心浮气躁,主要是看影片的品质以及市场的运作,还得再加上天时、地利,以及“人气和人缘”吧。
当我们谈大片的时候,首先不妨设问:如果没有了大片,中国电影会怎么样,中国电影还能在国际上挺得起腰板来吗?!倘若没有国产大片,那么,到今天恐怕还是好莱坞大片依旧在我们的市场上称王称霸,国产小片将更加步履维艰。人们知道,中国电影的产业结构重组,始自入世(WTO)后的2003年,在此之前,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有了我们电影市场份额的60%—70%。到2004年,中国电影才第一次在本土市场上打了个翻身仗,打败了好莱坞,拿到了55%的市场份额;2005年,我们在本土拿到了60%的份额,可谓扬眉吐了一口气。与此同时,《英雄》、《十面埋伏》、《神话》等大片,还在国际主流市场赢得了骄人的票房业绩,显示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尊严和气势,初步彰显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对话的产业实力。
如果要挑好莱坞大片的毛病,也是一大堆
记:有一些观众和媒体,对国产大片提出了很多艺术上的要求,认为有些国产大片不好看,批评之声也是不绝于耳。
黄:看中国电影的发展要从总体上看。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年),为华语大片首开其端;张艺谋的《英雄》(2002年)则接力推出,再到陈凯歌的《无极》(2005年),也不过短短的四五年吧,要求中国大片一下子就臻于成熟和完善,未免操之过急了一些吧!
记:何况还有好莱坞的压力。
黄:是的,我们与好莱坞博弈,靠一些小片行吗?显然是靠不住的。而我们的华语大片,也只是刚刚起步,正在全球化的空间里摸索着走自己的路。应当看到,大片正是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前锋。以前我们所谓的“走向世界”,只是到国际艺术电影节上去拿几个奖,根本进不了国际的主流市场。假如没有中国大片,中国永远无法与好莱坞平起平坐。中国大片敢于跨出国门而“与好莱坞博弈”,交手于国门之外,这个功劳我看就了不起。至于中国大片尚存在不少弱点和稚拙之处,这也是很显然、很难免的。中国大片尚待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在与好莱坞的博弈中,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既要规避全球文化趋同性的;备枰3趾颓炕颐堑缬安档墓示赫,这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以前有谁拍过大片?张艺谋、陈凯歌他们谁也没有拍过,如果要挑毛病自然不少;灰桓鼋嵌壤此,好莱坞大片不也同样都是如此吗?要是挑剔《蝙蝠侠》、《蜘蛛侠》、《指环王》的话,毛病、破绽也是一大堆。但是,我们的大片在国内、国外的票房就很可观啦。票房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而是代表我们在全球化空间里是否拥有了自己民族的话语权。张艺谋、陈凯歌的艺术片,早些年都曾经在西方得过很多奖,包括金狮、金熊、金棕榈,但充其量这只是个小众市场,只能获奖后在欧洲的艺术院线卖出一些地区版权,而这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大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是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