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2日电 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称,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今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大幅度上升,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促使世界重新思考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价格走势的影响。
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价格走势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长强劲,推动此类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质高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其他国家,对抑制全球通货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官方数据显示,虽然当前中国价格总水平涨幅较高,但制成品价格涨势依然温和。10月份剔除食品因素的居民消费价格为1.1%,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中国企业的总体利润率一直处于稳定状态,预计今年企业利润占销售额的比例将达到6.4%,高于2006年0.3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并未将增加的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似乎正在通过提高效率来抑制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全球通胀压力。
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工业通过提高效率来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的能力仍未衰减。过去几年来中国的工资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在持续上涨,但中国制造企业的利润率不但没有下降,实际上反而提高了。该报告估计,2002至2006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约23%,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每年提高约1.5%。报告同时认为,上述趋势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中国央行今年9月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已有越来越多企业正在选择将成本增支转嫁给消费者。但中国企业仍有提高效率的空间,因为以国际标准衡量,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仍相对较低。法国兴业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马奎尔说,由于跨国公司正不断将生产平台移至中国,由此带来的科技转移有望推动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因素对美国和欧洲这两个中国商品的主要出口地意义重大。直到不久前美国反映中国输美商品价格的指数还呈不断走低之势。不过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指数较去年同期上升2.2%,已持续上升6个月,但升幅仍低于美国进口商品总体价格指数升幅。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并非美国物价上涨压力的首要推动力。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对发达国家通胀的抑制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近日称,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可能传到欧洲。其理由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仍比欧洲产品便宜许多,并且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正在增加。特里谢在法兰克福发表演讲时说,鉴于中国产品在欧洲进口商品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且继续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平,将继续对欧元区进口价格形成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