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本周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工商银行是全球历来的最大IPO项目。项目集资1,600亿元(港币与人民币币值逐步趋近)。工行上市将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劣一并显露。
工行内地发行130亿A 股,而在香港发行354亿H股。内地冻结申购资金1万亿,香港冻结资金3.7万亿。香港市场容量远大于内地。在内地,虽经股改和引入QFII,投资者尤其是散户依然将大型集资作为利空,对大型蓝筹股并不钟情。香港投资者却钟情投资蓝筹股。这次香港冻结资金3.7万亿中,4,100亿为香港散户,而大头3.3万亿为各类国际机构投资者,凸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上周,国资委负责人在香港表示,鼓励央企以后采用A+H上市的模式。香港著名银行家李国宝预测,香港将成为第二个人民币资本账改革的试点。温总理也答应考虑这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都会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青岛啤酒1993年在港交所上市,内地大型企业来港上市已有13年,大型银行、航空、电讯、石油石化企业基本都在香港上市了。内地未上市的大型企业所剩不多。后继乏“股”,这是工行上市后,香港金融界普遍担心的最大隐忧—上市业务会否萎缩,连带导致香港股市一潭死水。港府和港交所亦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未雨绸缪,企盼通过多元化策略,拓宽上市公司来源地。
但更大挑战还在于内地金融改革加快。近年内地企业纷纷来港上市,固然与中央挺港有关,但最主要原因还在于之前的内地股市连续五年的大熊市。现在内地证券公司经过数年整顿,加之今年A股市场颇有起色,证券公司的资产质量大有好转。监管部门已允诺,明年可放开外资证券公司进入中国,包括并购内地证券公司。伴随人民币的汇率升值,汇率体制和资本项的开放正逐步推进中。这些有利因素都将进一步促使内地股市向好。当股改后,内地股市集资功能重新恢复,短期内虽不至于冲击香港市场。但中长场期内,影响不容小觑。
大批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为香港股市带来活水和活力,A+H模式也可谓一种创造。不同于一些国际企业在多个国际金融市场上市,内地和香港的监管模式差异大,如何保证香港促进内企国际化而不被内企同化,降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目前两地并无司法引渡协议,但可以考虑先在涉及有关上市公司,包括相应的刑事处罚等几大司法领域率先合作。这种合作对两地可谓是一种双赢。
(稿件来源:香港经济导报社论,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