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居民的工薪水平能随同物价等比上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就不会带来恐慌性囤积。工资水准的上升与投资渠道的扩大,让消费者分享上涨之利,同时通过投资量的加大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将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6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36个大中城市46种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监测结果。5月份与上月相比,价格上涨的有22种,主要是猪肉、鸡蛋、花生油等食品价格。同时,还传出“重庆市民抢购食用油”、“上海呼吁市民不要囤积食用油”、“成都、昆明等地食用油上涨10%以上”的消息。
从国家统计局出台的物价指数看,4月份的指数还在3%的警戒线内,但现实生活中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说明通胀指数的确面临较大压力。
在此,首先应明确两点,按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还只能说存在通胀风险;另一方面,经济过热导致投资过高,并不必然导致通胀,除非实体经济效率不佳或政府无力抑制消费品价格上升。
而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不会放任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急速上涨,各地的库存与储备体制会发挥积极作用。民政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建立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制度,主要是针对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救助。我国的储备体制与民政救助方案,加上庞大的外汇储备与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消费品价格不可能成为扶摇而上的纸鸢。
相比资产价格的上涨,肉价粮价等食品价格的上涨更牵动人心,因为前者仅仅牵涉投资理财的收益,后者则与民生息息相关。事实上,只要这些价格有政府的影响在内,所有的问题就都不仅仅是市场问题,而是行政与市场交织的系统工程。肉价不只是肉价,而表现了从原料、运输、防疫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
肉价油价粮价价价关心,民生消费的定心之锚在何处?
一般而言,商业畅通才能市面兴旺。对农户商户而言,他们缺乏的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赚钱意识,而是信息方面的弱势地位,他们难以判断何处有余何处不足。此时,政府除了充当应急调度者平调补缺外,还应着眼于市场长远的稳定发展。有关部门给厂家、农户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市场主体提前应对,发挥市场威力,是减少波动的重要策略。
此次我国肉价、油价的上涨,是全球范围消费品价格上涨的缩影。在此情况下,需积极提高本国肉、油等消费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以减少国内消费品价格动荡。以我国人口之巨、消费规模之大,如果失去主动权被世界消费品市场的价格牵着鼻子走,风险将成倍放大。
最后的定心之锚在于货币价格。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货币流动性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强求消费品价格不涨亦不现实。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都经历过物价的上涨阶段。主要问题不在于维系物价不变,而是在物价上涨的市场中,能保证民生质量不会因此下降。
这仍有赖于货币与分配政策的调整。如果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居民的工薪水平能随同物价等比上涨,水涨船高,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就不会带来恐慌性囤积。工资水准的上升与投资渠道的扩大,让消费者分享上涨之利,同时通过投资量的加大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将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乐观的估计是,随着我国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消费物价上涨收益由生产者与流通者共享,形成我国的基础消费品领域投入加大,效率提升,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化会随之逐步上升,由消费物价上涨所形成的通胀压力也就消泯于无形,今日英美等国便是如此。农产品价格上升只是一个纯粹的市场周期,由市场自主调节即可。(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