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分享“红利”的不仅是美国的旅游市场,而且还有未来的中美关系。
在2007年年底即将召开的中美第三轮战略经济会谈中,有可能达成一个便于中美民间交往的协议,即美国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如果协议谈成,那将大大有利于两国民间交往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美两国互访人数为235万人次。一旦美国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将会给中国人颁发旅游签证,鉴于当下中国人出境游的热情,每年组团赴美旅游的人数必将大增。到目前为止,赴美国旅游一般是持商务签证和其他签证的散客。
中国赴美国旅游的人增多,不但会给美国带来滚滚财源,增加美国旅游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美国多些感性认识,修正从影视上对美国人或美国的看法。
也许,当你真正置身纽约和洛杉矶,你会发现,现实中的美国和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美国女人并不都是好莱坞大片中身着礼服、珠光宝气、发型高雅、性感迷人的那种金发女郎,她们也像中国普通女人一样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生活,有时没时间化妆,就素面朝天、头发随意梳在脑后就出门了;而美国的男人也并不都像汤姆克鲁斯一样英俊潇洒、热情浪漫,更多的男人普普通通,可能个头不高,也可能长相不引人注目,或者头发稀少,除了正式场合,他们也与中国人一样,穿着随便,夏天身着一个大裤衩子,一件套头衫,趿一双拉板就出门了。
美国虽然比中国富裕,但也不是家家花园洋房,人人香车宝马。一般人家的房子也是贷款买的,也是“房奴”,车子也主要是代步的工具,除了那些行将毕业的常春藤学院的阔少会几人租个加长林肯大呼小叫地在街上玩闹,显摆显摆,或者富家公子开个时尚的敞蓬车风驰电掣般地过过快车瘾。
美国也不是像一些“蛇头”骗“非法移民”所说的满地黄金,“绿票子”俯拾皆是。在美国靠劳动力赚钱是非常辛苦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话在美国比在其他国家可能还要更准确一些。
同样,随着中国游客的到来,更多的美国人也会对当代中国人有一定的了解。当你身着牛仔裤、T恤衫并自豪地告诉那些没到过中国的美国人你是中国人时,他们定会瞪大眼睛,上上下下地打量你,惊奇于你的着装竟与他们的相同,原来他们了解的中国也是从为数不多的电影里得来的;当你问那些去华盛顿国会山或迪斯尼乐园旅游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中国的国家主席是谁”时,如果他们踌躇再三,然后羞涩地猜到“是毛,毛泽东吗”,你可以更正他们。当然,如果你问他们知不知道“姚明是谁”时,他们一般不会答错。
在中美关系中,民间交往由商人对商人、教师对教师、学者对学者、企业家对企业家、农场主对农场主扩展到普通个人对个人(游客对游客),肯定会对改善两国的彼此认知大有裨益。
当今世界,在国与国的层面,官方交往受当事国国内政治的影响,有时会带有一些意识形态的色彩,难免会突出彼此制度上、心理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而在民间交往中,两国人民可能会更多地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商人一样都精于计算利益得失,教师一样都忙于教学,学者一样都忙于发表论著和会议,企业家一样都看重投入产出,农民一样裤腿沾泥,洗完衣服后晒在绳子上,个人一样忙于工作、家庭和自己的圈子……
如果只看书或报道,你难免会有这样错误的两个印象:美国人当妈的不管孩子的事,孩子18岁后就出去单过,似乎与父母断绝了关系;美国人结婚离婚很随便。
其实美国的妈妈一样地为孩子操心,也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也想让孩子考上好大学,上了大学也会去学校帮他(她)租房;孩子到了结婚年龄还不结婚,当妈的也会张罗着给他(她)介绍对象;孩子有了小孩后也会去帮忙一段时间;孩子离婚,当妈的心里也不是滋味,认为离婚造成了大麻烦;另外,尽管美国人离婚率比中国的高很多,但不少美国人仍然愿意与自己的伴侣白头偕老,而且越是那些中上层的人,他们的婚姻似乎越稳定。
这些都不是统计数据得来的,而是通过与普通美国人的接触所感受到的。在平常的交往中发现更多的一致后,美国人不会再认为中国人是“异类”,而中国人也不会再认为美国人是“例外”,这样就会拉近两国人民彼此的心理距离,随着接触的增多和加深,美国人不再会因为很多中国人不信教就认为中国是个不讲道德的民族;中国人也不会因为美国人信仰上帝而感到与他们格格不入。
彼此认知的改善将有助于中美两国互信的建立。目前,人们谈到中美关系深层发展的主要障碍时,一般都绕不开互信问题。中美缺乏互信给两国关系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龃龉。论者言之凿凿地说,中美缺乏互信的主要根源是价值观的不同。围绕着互信机制的建立,谈论最多的就是各种类别、层次的沟通、对话和交流。
显然,民间交往是最自然、最广泛的沟通、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通过彼此认知的改善将有助于弥合价值观的差距。就此意义上说,美国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分享“红利”的不仅是美国的旅游市场,而且还有未来的中美关系。(张立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