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炒股现象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某上市公司日前公布的年报显示,去年其炒股就赚了3亿多元,手中一只重仓股市值超过3亿元。但是,这家在二级市场上“泼墨挥洒”的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5.08亿元,用于研究发展费的现金支出却区区不足1000万元。孰轻孰重,两相比较,自然引起了人们对该上市公司是否有些“不务正业”的怀疑。
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资金多种渠道进入股市已不是什么秘密。随着去年股市火爆行情的延续,向市场公开发布公告,要利用闲置资金参与申购新股和其他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不下上百家,一度成为交易所公告板上的一大景观。据Wind资讯对1496家上市公司的三季报统计发现,前三个季度所有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总额达到了271.14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贡献了1812.41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计达到了4302.58亿元。另外,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共实现投资收益1814.31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32.1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增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幅增长,投资收益占比过高,说明上市公司入市热情高涨,已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曾有多家财经网站对“上市公司该不该炒股”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辩论。一方观点认为应该,上市公司积极抓住证券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时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个交易平台,进行有益投资;炒股也是为了赢利,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参与新股配售、直接炒股获取价差收益,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行为,没什么错。另一方观点认为不应该,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后,原先计划中的投资项目变来变去,迟迟落不到实处,实际上,它们已经将大把的资金再回流到股市。同时,不排除个别公司利用股票市场进行“洗钱”活动,造成股市虚假繁荣的泡沫。另外,上市公司过多地涉足股市,其资产必然会发生从实物资产到虚拟资产的质的变化,从而大大加剧公司的经营风险,而最终的损失都会由投资者买单。
作为市场主体,上市公司积极入市并不是一件坏事。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收官”阶段的到来,大量收购兼并、重组整合、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的活动都需要上市公司的积极参与,需要大资金的有效运作,这种有益的投资是证券市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的基石。但是,人们反对的是利用资金优势在二级市场上直接炒股获取价差收益,与民争利,甚至是促使股价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幕后推手行为;更加反对的是,公司管理层把主要精力花在炒股上,一味追逐短暂的经济利益,而荒疏了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懈怠了主业的发展,变得“不务正业”,将炒股收入作为公司主要的业绩支撑。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是不可能长期以炒股来维持“生计”的,在股市火爆之时,以股票投资获取收益,可能远比实业投资容易得多。但是,一旦股市下跌,那么灾难也就接踵而来,十多年来,中国股市的风险案例已经不胜枚举。
在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不专注于做好主业,而将巨额资金投入到风险程度很高的证券市场中,这种情况显然已经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去年新发布的上市指引中就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把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用于证券投资。要求上市公司合理安排、使用资金,致力发展公司主营业务。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盈利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如果像上述那家公司,对其与主营业务紧密相关的研发投入如此“吝啬”,仅仅费资1000万元,占其净利润不到百分之二,占其销售收入则更少了,那么这家公司主营业务的后续发展和未来竞争力不免要让人担心了。企业不能过于短视,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才是硬道理。只有上市公司的实业基础做实了,核心竞争力做强了,一个市场、乃至一个大国赖以维系健康运行的经济基础才能坚实。(郭凤霞)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