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五日电 题: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考验“一意二心”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外界颇为关注的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今天在北京落幕。在贸易均衡、人民币汇率、市场开放、能源环境、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双方间的分歧并没有因为这次对话,而宣告终结。
但双方也没有因为这些分歧,而相互指责。相反,全局、战略、长期等字眼,在双方的对外表态中频频出现。中国总理温家宝为这次战略经济对话定调:合作互补是中美经贸主流 矛盾摩擦是支流;美国财长保尔森亦言,跟中国的对话,对未来繁荣至关重要,显示两国高层对未来寄予了诸多期望。
当然,从各自角度观照,分歧依然存在。但造成这些分歧的起因,更多的还要归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并非单纯的政府政策所致。
中国经济日益繁荣、出口增速迅猛、外汇储备逐渐庞大,都是不争的事实。二十七年来,中国GDP保持了近一成的惊人增速。但由于起点低,这种增长势头,即便再保持十五年,中国也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无论实力还是竞争力,尤其跟美国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当年的经济起飞不同,巨大的人口规模、国际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是成就中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中国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非强国。
中国出口的迅速增长,不少要归功于外资企业。如排除西方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在其他领域尤其是服务业,中国企业的底气,就多少有些不足了。
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中国获得的是少量加工费和GDP增速;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投资者,得到的是巨额回报。光是最近五年,外国投资者就从中国汇出了近五百八十亿美元的利润。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利益,最终得到了“曲线式”的回报。就在同时,中国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在美国的经济实力面前,使美国不仅成为中国商品的重要出口地,也是中国外资引进不可忽视的来源地。而且今后,随着对技术的诉求日益强烈,美国资本在华的比重还会越来越高。
在中国市场巨大发展潜力面前,中国的发展也让美国受益匪浅。美国GDP增速、低膨胀、低利率以及生产率的提高,都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国日益相互倚重。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面前,中国需要的是信心;在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国面前,美国需要的是耐心。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两国需要在现有实力和未来潜力之间,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正如共同利益是最好的成果,只是中美双方在怎么实现这个结果的方法上有区别。各自具备了信心、耐心之后,更需要双方“一意”合作。
尽管今后还会有不少争吵、分歧,但只有处理好两国经济关系,双方才可从中受益。这攸关各自未来之繁荣,值得双方用心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