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9日电 根据相关规定,在中国营业的外资银行分行在经过最长一年时间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以后,便可以经营针对中国公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贷款、结算、政府债券买卖等多种人民币业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粟勤在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指出,一年以后,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将全面打响。
文章认为,从近期来看,中国银行客户不会大规模地转向外资银行,其原因并不在于政府的管制,而在于银行客户的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是指消费者从一个商家转向另一个商家所承担的货币或非货币成本,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易费用和人们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心理恐惧。转换成本包括:(1)交易成本,如从原来的银行销户到新的银行开户的成本;(2)学习成本,如了解和熟悉新银行的业务程序所花费的成本;(3)关系成本,即离开原来的银行而不得不放弃的与原来银行的良好关系及原来银行所提供的优质服务或优惠价格;(4)心理成本。即使以上成本都不存在,但由于人们对不熟悉的事物或对象存在心理恐惧,因而对于转向新的银行后能否享受到更好的服务等无法事先确定时,就存在一种心理成本。
文章指出,转换成本是客观存在的。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在商品与服务市场上,消费者长时间地消费他们所熟悉的品牌。这种“品牌忠诚”的现象正是消费者转换成本的表现。在零售银行市场,也同样存在转换成本。西方国家的一份调查表明,大部分存款人在存款到期后仍然选择在原来的银行接受服务,只有一少部分存款人会选择其他银行。在信用卡市场,那些与银行建立了密切关系的持卡人习惯于留在原来的银行,因为一旦他们转向新的银行,他们就常常面临信用卡透支额下降的局面。转换成本增加了中国银行客户转向外资银行的难度,在目前外资银行网点如此稀少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因此,从短期来看,中国银行客户大规模流失的可能性不存在。
但文章也指出,转换成本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延会逐渐下降。首先,技术的进步使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开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及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使得转向外资银行的交易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现在,跨行结算和汇款已经如此简便,大大节省了转换过程中携带现金的麻烦。其次,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将降低转换成本。转换成本的存在意味着事前无差别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眼中,事后将变成有差别的,银行可以将已有的客户“套牢”,收取一定的垄断租金。因此,更多数量的客户、更大的市场份额就意味着更大的利润。为此,中外资银行都将展开一场争夺客户的白刃战。外资银行积极的市场营销可以消除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成本,而它们更人性化的服务也将使消费者的学习成本下降。最后,个人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渐完善将降低关系成本。目前,中国个人征信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初具雏形,个人收入、贷款等信用记录逐渐完善及在银行业中的共享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至少削弱一家银行独占客户信息的垄断优势,这使得客户与原来银行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从前那么密切,因而客户转换银行时其关系成本也会下降。
文章进一步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银行客户,转换成本是截然不同的。越是收入高、信誉好的客户,转换成本就越低。对于少数高端客户来说,转换成本接近于零,加之众所周知的“二八定律”,他们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目前,外资银行分行已经可以吸收境内公民的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一场争夺高端客户的竞争已经拉开帷幕。从长远来看,部分银行客户的流失将难以避免。
文章最后指出,对于中国银行来说,留住客户的最佳途径是提升服务质量,以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让客户真正得到实惠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