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要以成就来评选百大作家,必须把当代人排除在外,就好像好莱坞评选百大明星,1950年以后出道的全部不能入围。
网上举办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评选活动引发了争议,原因是韩寒和郭敬明的排名超过了苏轼和白居易。
这其实是关于文艺标准的争执,这样的争执上百年来层出不穷,香港文化人黄霑生前就这个问题自己跟自己搏斗过一番,其精彩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今古PK.一方面,他觉得Twins是未来的莫扎特,另一方面,他对时下的歌手唱歌没技巧深表不满。
中国文化向来喜欢将古人神圣化。你怎么知道当今的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前人?按照这种逻辑,你若生活在上世纪初,你也一定会反对把鲁迅摆到前列。事实上,在文学艺术的任何领域,许多传世之作在问世当初便是流行作品,我们认为高雅不可攀的意大利歌剧,在19世纪的意大利,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反之,更有大量流行文化产品未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跟财富似的没有超过三代,有些连一代都没能超越。
至于未能引发同代人共鸣的作品,也应该一分为二。
像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几乎不可能成为畅销书,但文学价值极高。当然,多数不成功的作品两百年后也不会有人看。
所以说,光凭作品无人问津就得出结论,说是给下一辈人看的,那也是站不住脚的。
任何国家、任何领域有一个共同现象,即每一代人都觉得后一代不如自己那一代,而最能引起共鸣的是同代人的作品。我敢断定,如果不是教育及媒体的影响,百大作家榜估计多半是现今走红的人,作古的人很难挤进去,即便是孔子和曹雪芹,还不是靠电视学者的“强力推荐”才再度畅销的?这是由网民的构成所决定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真正要以成就来评选百大作家,必须把当代人排除在外,就好像好莱坞评选百大明星,1950年以后出道的全部不能入围。这是有道理的,再超脱的人也无法从自己生活的时代跳脱出来,而是会犯见树不见林的毛病。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我们才能看清哪些作家真正捕捉了他的时代,开创了新的表现方式,哪些只是一时走红,时髦一阵而已。
但目前的评选有一个前提,是“当代读者最喜爱”,而不是“最伟大”,因此它没有客观评判的意图。这就好比于丹讲的是她对《论语》的心得,但很多人非要理解成“《论语》的权威诠释”,然后发现于丹不合格。一位当代的网友看了郭敬明的作品(或许还不是他自己写的)非常感动,而《琵琶行》自然离他的生活和趣味比较远,于是他把票投给了前者,那是很自然的。评选者理应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非要把自己看不懂或不喜欢的佯装成“最爱”。反过来,我们必须切记,一个人的经典不一定是一代人的经典,而一代人的经典也未必是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