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初至今有三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是由章士钊发明或首倡的。它们是:孙中山、逻辑学、段执政。
1903年,章士钊到了上海,入爱国学社,与章太炎、邹容、张继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一日,四人聊天时,邹容对章士钊说:太炎大哥鼓吹革命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三哥张继写了《无政府主义》,我作《革命军》,二哥你有什么呢?好在不久,章士钊从一友人处听到孙文进行革命活动的故事,又获得日本人宫崎寅藏所著的介绍孙文革命事迹的《三十三年之梦》一书,就决定将此书译成中文。不过他错将主角的本名“孙文”与化名“中山樵”的姓(中山为复姓)连缀在一起,译作“孙中山”。当他的《大革命家孙逸仙》出版后,“孙中山”这一名字便被人们口耳相传,孙文本人也将错就错,接受了这个名字。
“逻辑”一词源自英文的Logic,而Logic又源自古希腊语“逻各斯”。在清末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的一些逻辑学著作也被译成中文加以传播。最初,学者们参照中国古代的名家和名辨思潮,以及近邻日本人的译法,将其译为名学、辨学、理则学、论理学等。1900年-1902年严复在翻译约翰·穆勒的著作时,首次将Logic音译为“逻辑”,但同时也译为“名学”,而且未对音译方法加以强调或推崇。1910年,章士钊在《国风报》上发表了《论翻译名义》一文,倡导统一使用“逻辑”这一音译。1917年,他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又给学生开设逻辑学课程,继续宣传自己对Logic一词的音译见解,于是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人们渐以“逻辑学”来命名这一学科。
“段执政”是人们对1924年-1926年间的段祺瑞的称呼。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将曹锟从总统宝座上掀了下来,又迫于形势邀请在天津当了三年多寓公的前国务总理祺瑞出山主持政局。段在去北京之前,已物色了新政权班子的部分成员,章士钊即为其中之一。他提议说,段此番返京担当大任,并非国会选举的结果,所以不便称作“大总统”,可以借鉴古罗马的做法,以“执政”命名;又因为段当上最高统治者还未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应先称为“临时执政”。段祺瑞欣然接受了章士钊的建议。虽然,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段祺瑞还没有来得及将执政前的“临时”二字去掉,就又被冯玉祥扫下台来,但“段执政”这个词却保留并流传下来。(汪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