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被发掘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特殊关注?脊叛、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对三国史怀有浓厚兴趣者都参与了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曹操墓的真伪、特别是曹操头骨的真伪涉及问题颇多,即使权威人士一时亦难以甄别定夺。据报道披露,复旦大学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在向全国征集曹姓和夏侯姓男子,以期通过DNA比对,找出曹姓和夏侯姓人群中Y染色体同源的人,从而找到曹操的后代。然后,通过技术鉴定判断曹操墓穴中发现的男性头骨,是否属于曹操本人。主持这项研究的专家解释说:“曹操父亲曹嵩原姓夏侯,后来成为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改姓,曹操实际是夏侯氏的后人!辈懿俟媸窍暮钍系暮笠崧?日前,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三国史专家朱子彦专门致电本报,对此课题的建立和推论提出质疑。
曹操及其子孙对自身姓氏血脉不甚了了
复旦大学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向全国征集曹姓和夏侯姓男子,以期通过DNA比对,找到曹操后代,并以此鉴定判断曹操墓真伪的课题,余见之,不禁大感兴趣。曹操原姓夏侯,是这项研究课题成立的先决条件。然而,曹操果真是夏侯氏的后裔吗?余实在不敢苟同。有关曹氏家族的溯祖追宗,《三国志·武帝纪》是这样记载的:“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傅凼,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闭舛位霸偾宄还氐忝髁,曹操之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至于其“生出本末”已不可考。
《三国志》的著者陈寿同太史公司马迁一样,下笔十分谨慎,穿凿附会的传闻一概不写。曹嵩的生身父亲究竟姓甚名谁?因为无法考辨,故而陈寿才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一语定论。陈寿著《三国志》,秉笔直书之例处处可见,如他在《三少帝纪》中写少帝曹芳是魏明帝的养子,曹芳生父也不得而知,便直言“宫省事密,莫有知其所由来者”;写魏文帝之母,“武宣卞皇后,琅琊开阳人,本倡家”。即便对皇帝、皇后这样的尊者,陈寿亦毫不避讳,这正体现了一代良史的人格风范,同时也证明了《三国志》史料的可靠性。
实际上,不仅是陈寿,连曹操及其子孙都不清楚自己的祖源。当曹丕从汉献帝手中夺取皇位,完成易代鼎革之后,为了论证“汉魏禅代”是“尧舜禅让”的再现,曹丕、曹睿父子从“汉家尧后说”出发,苦心炮制了“魏家舜后说”,以至于从曹操至曹睿五代之内出现了多个祖源。卢弼因而评曰:“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卢弼所谓曹氏“三易其祖”,分别是指祖“汉相国曹参”、祖“曹叔振铎”、祖“舜”。其中,祖“曹叔振铎”出自曹操之口,“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三国志·蒋济传》注引裴松之按),曹叔振铎系周文王之子,封于曹,其后人以国为姓(《世本》卷二《诸侯世本》“曹国”条);祖“舜”说源自景初元年曹睿的诏书,“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虽然曹氏“三易其祖”是出于禅代的政治需要,但毕竟亦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的姓氏血脉不甚了了,否则何以一改再改,授人以柄。
“曹氏源于夏侯氏”乃出于裴松所注
至于“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未见陈寿本传记载,乃是出于裴松之所注。裴注云:“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夏侯惇为从父兄弟’”。凡治三国史学者都熟知,裴松之注虽然可以作为陈寿《三国志》的补充,然其收集的稗官野史,当中的讹谬乖违之处不可尽信。
我们先看《曹瞒传》,该书为吴国人所撰,对曹操多有诋毁之辞,如其云:“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又轻佻无威重,好音乐!蔽馕褐泄,此书直呼曹操为曹瞒,连书名亦明显带有贬义,故清人何焯评论说:“谓嵩夏侯氏子者,敌国传闻,盖不足信!庇衷疲骸懊魅诵∷导宜菁淳荽硕!(《三国志集解》卷1)可见,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内容多取自《曹瞒传》,以竭力丑化曹操。
郭颁的《魏晋世语》亦多妄语,且时有不见史料之出处。如《三少帝纪》正元二年引裴注《世语》云:“大将军奉天子征毌丘俭,至项,俭既破,天子先还”。裴松之在此条《世语》后,加注云:“臣松之检诸书都无此事!惫事鋈衔肮渥段航烙铩,最为卑劣,其中虚错如此者,往往有之!
据陈寿《三国志》载,夏侯与曹氏“世为婚姻”,夏侯惇子楙尚曹操女清河公主,夏侯渊“尚太祖内妹”,其子衡娶曹氏女,夏侯尚亦娶曹氏女。夏侯与曹氏有姻亲关系,更能证明曹操绝不可能是夏侯氏一脉。因为古代同一氏族或同姓男女,数世婚配后带来了严重后果,他们生下的子女不是怪胎,就是智力低下的痴儿,这一重要的生理发现是人类从上古社会开始,历经多少世纪,付出惨痛代价而获得的常识。所以自春秋以降,就有“同姓不婚”的禁忌!蹲蟠べ夜辍吩疲骸澳信,其生不蕃”。曹操、曹丕父子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熟读诗、书,不可能未曾涉猎《左传》,更不可能不懂这样肤浅的道理。
夏侯氏与曹氏可能有母系血统的亲缘关系
或许有人会提出,若曹操一族非源于夏侯氏,何以陈寿会在《三国志》中将曹氏与夏侯氏合为一传?我以为从“夏侯、曹氏,世为婚姻”的关系来看,虽然他们并无父系血统的亲缘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有母系血统的亲缘关系,换而言之,曹操的祖母一族极有可能姓夏侯。曹操虽奉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但被他视为股肱重臣的仍然是同宗同姓的曹氏,以及和自己母系血统有关的夏侯氏。其实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例如辽代皇帝耶律氏就世代与萧氏通婚,清人赵翼云:“萧氏于辽最贵,世与宰相之选,统辽一代任国事者,惟耶律与萧二族而已!(《廿二史札记》卷27)众所周知,DNA检测倚赖的是父子代代相传的Y染色体,即便夏侯氏与曹氏确有母系方面的亲戚关系,对研究亦无任何价值。
研究曹操之后要解决3大难题
曹操的时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沧海桑田,几多变迁,要找到曹操真正的后代,其难度之大无法估量。如果要做这项研究,起码要解决几大难题:
其一,改姓。古代社会,改姓屡见不鲜。三国时期,盛行认螟蛉收养子,如曹操的谋臣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三国志·陈矫传》);蜀汉大将王平“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三国志·王平传》);刘备的养子刘封“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三国志·刘封传》)。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文,其中有骂曹操是“奸阉遗丑”之句,据钱大昕考证,“奸”字当作“赘”字,古代卖子与人为奴婢,即跟随主人之姓,称为“赘子”,“奸阉遗丑”是指操父乃阉人之“赘子”。既然操父是“赘子”,又怎能保证后世没有人过继给曹家,充当曹家的“赘子”呢?
其二,冒姓。据《晋书·刘元海传》载:“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西晋末年,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汉国的皇帝刘渊,乃是匈奴人、冒顿单于的后裔。曹操被尊为魏武帝,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英雄人物,又焉知没有人冒充曹氏的后裔呢?
其三,同姓不同族。由于同姓未必同宗,故自魏晋始,姓氏就必须与地望结合在一起,同时还需编制族谱与家谱,以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即使皇族亦不例外。著名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朱元璋》中对此状况有生动的描述:“朱元璋和文臣们商量修玉牒的时候,原来打算拉宋朝著名的学者朱熹作祖先的。恰好一个徽州人姓朱的典史来朝见,他打算拉本家,就问:‘你是朱文公的后人吗?’这小官不明底细,怕撒谎闯祸,只好直说不是。他一想区区的典史小官尚且不肯冒认别人作祖宗,而且几代以来,也从没听说(朱熹)和徽州朱家有过瓜葛,万一硬认上,白给人做子孙倒也罢了,被识破落人笑话,如何使得?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此可知,确定谁是曹操的后裔,必须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族谱、家谱,二是地望(郡望)。曹氏没有家谱存世,那么曹氏的地望呢?或许还在曹操的家乡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但曹氏家族在长达1800多年的岁月中,是否仍然保留“聚族而居”的习俗?这也很难说。古代战争、灾害频仍,被迫迁徙是常有之事,如山东琅琊的诸葛家族就迁往浙江兰溪市,今人称之为诸葛村。曹氏族人是否迁徙、抑或迁往何处,我们亦无从得知。
综上所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曹姓和夏侯姓男子参加DNA检测的研究是不可行的,因为它无论从方法手段上、抑或实验的先决条件上都无法成立。要找到曹操真正的后人,希望可谓微乎其微。然而,笔者曾经考察过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群,如果从那里入手,借助当今现有的技术手段,或许我们有可能判定曹操墓以及曹操头骨的真伪。
朱子彦 (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三国史专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