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高的孔子青铜塑像,作为中国政府向日本早稻田大学赠送的国礼,日前举行揭幕仪式。中国驻日大使馆崔天凯大使的贺词说,孔子思想是我们的共同财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孔子思想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方面都给人以很多有益的启迪,对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年,国际上孔子和《论语》热,世界上一批国家都有了孔子学院。孔子在世界上越热,对孔子故乡的中国人来说,越需要加深对孔子的了解、对《论语》的认知。否则的话,将来是要闹出大笑话的。外国人比我们还熟悉孔子和《论语》,我们却一问三不知,或只知道于丹的感悟皮毛,岂非让外人笑掉大牙?
昨天看到《参考消息》上一则消息,教育部今年9月1日新课程改革,准备将图形计算器引入中学课堂。由此我想到,包括《论语》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事不宜迟,也需要教育部早日规划并作出安排。今年高考,古文分数有所提升,但这与系统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国学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鲁迅、胡适,到钱钟书、杨振宁、张爱玲,中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大家,不论他们如何激烈地倡导新文化、推进白话文,他们自己的国学都是一流水准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底子打得非常深厚。世人一般都知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很少有人知道他会背全本的《孟子》。他父亲当年为他找国文老师补习私塾中的名课本——四书五经,怕他在洋学堂里学不到中国文化。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杨振宁的爷爷和张爱玲的姥姥都和李鸿章有密切关系。李鸿章得势后,带了不少合肥人到京、津做官,其中就有杨振宁的爷爷杨邦盛。杨邦盛给天津巡抚段芝贵做幕僚,负责文书之类的工作。张爱玲的姥姥李菊耦是李鸿章的掌上明珠、惟一爱女。这些人,家学渊源,国学底子之厚,可想而知。
我们这几十年,一直为缺少大师、大家而苦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与学校把国文改成语文有直接关系。中小学生几乎不读四书五经,一点国学的底子也不打。白话文的理想倒是在我们这几代人身上彻底实现了,可惜白得像白开水一样,思想匮乏,语言无味,写出的文章像个瘪三。老实说,像我这样能写几篇瘪三文章的还算好的,总比某些瘪四诗词强上一些。6月6日,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媒体上发表《江城子——虚城下的自述》:“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13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亦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共欢呼!闭庵滞岽,且不论情感如何,文字也味同嚼蜡,生生糟踏了古人的词牌。写这种东西的人,居然能当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悲哀。山东可是出孔子、孟子的地方!
国学也要从娃娃抓起,从作协副主席抓起就太晚了。教育部有必要也有责任,抓紧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恢复国学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苏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