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6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四年级医科生施恺迪,去年研究防止肝脏移植后肝癌复发,成功找出基因“IP 10”可刺激癌细胞,更发现“IP 10”可令癌细胞活跃十倍以上,研究有助日后研发药物抑制“IP 10”生长,减低肝癌复发机会。该研究最近夺得国际医学大奖“Rising Star Award”(明日之星奖),是首次有医科学生获得此殊荣。
肝癌是香港第四位癌症杀手,每年约有五十至七十名换肝人士,港大医学院研究曾发现,移植少于标准肝六成的小体积肝,两年内肝癌的复发率达百分之二十二。
最近一项有关于防止肝脏移植肝癌复发的研究,成功找出基因“IP 10”可刺激癌细胞,更发现“IP 10”令癌细胞活跃十倍以上。
该研究由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四年级医科生施恺迪负责,两名指导导师,分别是港大外科学系讲座教授卢宠茂以及港大外科学系助理教授万钧。研究夺得国际医学大奖“Rising Star Award”(明日之星奖),首次有医科学生获得此殊荣。
外科学系助理教授万钧指出,该研究首次发现小体积肝移植手术后,早期产生的基因(干扰素诱发蛋白)“IP 10”可能是引起肝癌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
“IP 10”本是一种可令伤口愈合的蛋白质,但是存在于肝以及癌细胞上,则是诱发癌细胞更加速生长的因素之一。
研究以老鼠作换肝实验,十只老鼠移植全肝,另外十只老鼠移植标准肝容量六成的肝脏,即小体积肝移植,再诱发肝癌,仿真人类在移植肝脏后出现肝癌复发的情况。
结果发现小体积肝移植后肝癌生长较快和较恶,在细胞实验当中,施恺迪发现“IP 10”令肝癌细胞更为活跃,在癌细胞中加入“IP 10”之后,在电子显微镜中显示肝癌细胞表面出现更多“IP 10” ,生长出如“手指”般的形状,而且癌细胞的移动速度比没有加入“IP 10”时快十倍。
外科学系讲座教授卢宠茂表示,外国不足一成病人因肝癌而换肝,反观亚洲则有三成肝癌病人需要换肝,研究有助日后研发药物抑制“IP 10”生长,减低肝癌复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