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日,游客在香港尖沙咀巨型奥运马术海报前走过。距离北京奥运开幕日子越来越近,香港街头处处可见奥运宣传装饰。 中新社发 洪少葵 摄
|
六月二十八日,游客在香港尖沙咀巨型奥运马术海报前走过。距离北京奥运开幕日子越来越近,香港街头处处可见奥运宣传装饰。 中新社发 洪少葵 摄
|
中新社香港七月十二日电 题:香港赛马之都 名驹名扬海外
作者 张鹤群 陈国华
二零零七至二零零八年度香港马季于七月初结束,马匹可以像中小学生一样放个暑假,还可在暑假前收到一份令它们及马主满意的成绩表。
总结过去的一个马季,本地马匹在海外取得的成绩是历年来最好的,其中“莲华生辉”、“好爸爸”、“爆冷”更跻身国际赛马组织联盟全球马匹排名榜前十名,为香港赛马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香港赛马的历史,迄今已逾一百五十年。香港赛马会自一八八四年成立以来,积极推动,不断发展,为马匹、骑师和练马师提供优质的比赛和训练场所,使香港赛马活动能维持甚高的水准,闻名海内外。
此外,香港也在近年成为国际级赛事的其中一个比赛分站。赛马已成为游客眼里除天星小轮、有轨电车、太平山、天坛大佛外,另外一个代表香港的标志,不少海外旅客游览香港时都要顺道到跑马地或沙田马场观看赛马。
赛马刚在香港举行时,属贵族活动,华人不得参与。自二十世纪初开始,香港赛马会准许华人入场观赛和投注,赛马活动逐渐变得平民化,成为了不少市民的日常消遣。
在香港,每逢赛马日,能容纳数万观众的马场内都会挤满马迷,还有更多市民通过电视、收音机及网络等媒体了解比赛情况。
一百多年来,纵使香港经历过不少大转变,赛马活动从未中断。其间,赛马活动的规模更不断扩大,娱乐更多马迷。
回眸过去,香港赛马活动的成熟发展造就了不少知名马匹,市民大众即使不是马迷也会对它们的名字耳熟能详。例如七十年代的“禄怡”,八十年代的“同德”,九十代的“翠河”等,都曾为香港马坛缔造奇迹。
“禄怡”曾在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一年连续成为三届香港马王,创下一生七捷的纪录,相信不少老马迷仍会对它印象深刻。
“同德”是在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四年的香港马王,能够在负重一百五十磅的情况下,在一千六百米的赛事中缔造出一分三十三秒三的纪录,创造香港赛马的神话。
“翠河”是一九九零至一九九四年三届马王,曾在“香港邀请杯”击败多匹外国名驹。另外,它又曾远赴美国和澳大利亚参加国际赛,虽然空手而回,却成为香港马匹冲向世界的先驱。
直到最近几年,“原居民”、“精英大师”、“爪皇凌雨”等名驹,都获得骄人的成绩,为香港马坛锦上添花。
香港马坛名驹辈出,除了拥有场地和设施上的优势,马主为马匹作长期巨额投资,悉心培育它们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买一匹普通的赛马就需要一百万港元以上,如果一匹拥有优良血统的马匹,价钱将会更高。马匹的日常消费如饲料、兽医等费用,全部由马主承担,每匹马每月费用都在一万港元以上,加上支付给练马师、骑师的支出,更是数额巨大。而马主对马匹所付出的心血,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二零零七至二零零八年度马季,香港马匹又创佳绩,证明香港赛马水准更上一层楼。(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