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社论指出,法国大选举世瞩目,因为不论是谁当选都将代表法国领导人的换代,也代表法国政治、经济、外交路线的一次大调整。此时此刻,法国人正陷入了空前的两难和迷茫。原文摘录如下:
法国数十年来最难以预测结果的总统选举在星期日举行了第一轮投票,85%的投票率明显比过去高得多,但是,12个候选人没人得票过半,只有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中间偏右的萨尔科奇,和来势汹汹、代表社会党的罗亚尔分别得票约31%和26%,进入5月6日的第二轮投票。这样的左右对决局面,事实上与选前的形势和媒体上的诸多预测相符,只不过,在5月6日之前,恐怕还是难以预判谁是最后赢家,而法国4450万选民也还得经历一次艰难选择的煎熬。
法国这场选举,不怎么谈外交,不怎么谈世界,他们更关心的热烈话题是自己国家的经济始终低迷,不同族群疏离甚至冲突,工人和青年就业机会不足,大量外来移民,以及福利是太过了还是太少了等等切身利益问题。然而,出线的两大候选人却都被批评为政纲模糊,无法说服广大民众;移民出身的萨尔科奇的强硬政策使法国移民社会和中下阶层对他充满疑惧,标榜维护工人权益的罗亚尔却又提不出多少增加就业的愿景。
与此相反,世界却非常关注法国这场大选,毕竟,不论是谁当选都将代表法国领导人的换代,也代表法国政治、经济、外交路线的一次大调整;当然,形象的说,更是代表当今世界究竟是左右两大思潮继续各领风骚,还是在全球化的一再冲击下左消右长。从18世纪初法国涌现大批思想家掀起启蒙运动,到1789年大革命,不仅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深入人心,而且法国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浪漫情怀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风靡过世界的无数青年,也使法国既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帝国的身影,又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工人福利所得到的重视、劳动阶层的悠闲和地位的崇高,在世界强国之中实属罕见,例如每周工作35小时上限,就成为此次大选左右阵营攻防的标的,这些都不是当前许多新兴国家所能理解的。然而,25年来人均产值从世界第7位逐步滑落到17位;年轻工人拥往欧洲其他国家每周打工50小时以赚更多工钱;尽管名牌产品依然风行世界,传统工业区厂房却一家接一家凋敝关门,生产线都外包了等等,却又使慵懒优雅的法国仿佛被当头淋一大盆冷水。于是,法国人必须在高傲的传统或随俗的竞争中作一抉择。这当然是艰难的。难怪此次首轮投票,更左的6个候选人瓜分了10%选票,反移民的极右候选人勒庞也获得10%选票,而中间派更取得约19%支持,让萨尔科奇和罗亚尔只能各以不足三分一的得票寻求另一轮决战。总之,法国人正陷入了空前的两难和迷茫。
可以预料,它的未来领导人没办法再忽视全球化大潮之下资本与资源配置已经几乎不受空间限制的现实;而从此次的左右拉扯,人们也不能以为如果选出了偏右的新领导人就能一夕之间抛弃社会上长期以来亲左的浪漫传统。就像在国际上,法国的高傲和自信典型地反映在它不惜与美英翻脸,反对入侵伊拉克;但是它2005年否决欧盟宪法却又显示它对自己和欧洲的走向迷惘不清。
有趣的是,几乎可以说,萨尔科奇和罗亚尔,谁能争取到中间选民的支持,谁就会是法国的新总统,而这又似乎说明了,不论左右对决多剧烈,最终法国人要走的道路恐怕还得从中道去找。昨天来自北欧的一则新闻报道说,丹麦、芬兰、瑞典、冰岛,已经在小步调整战后以来用高税率维持的高福利社会模式,小幅减税减福利刺激投资与就业,以逐渐“融入欧洲主流”。我们或许可以据此研判,法国左右对决的结果,不论谁上台,最终仍得在左右牵制下实事求是地从中间找一条宽阔的道路,才是法国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