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毕节五年的五个视角
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毕节市曾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目光深远的反贫困试验。3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如今的毕节,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普遍贫困到全面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
从试验区到示范区,几字之差,对当地人来说却意味着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毕节市多个县区调研采访,从不同视角看这个蓬勃建设中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1 化屋村
悬崖下的新故事
海拔近1400米。
这是黔西市新仁苗族乡的一处高点,站在此处俯瞰,眼前是著名的“百里乌江画廊”,蓝天、白云映衬之下,墨绿色的群山向远方无限延伸。正是丰水时节,乌江上,一艘船打破宁静,从绿色的水面上缓缓荡出,背后拖着一条长长的水线。
左手边,是红色的鸭池河大桥,建成时以434米的高度排名世界第五位。脚下,是一片新建的露营基地,几十个白色、棕色的帐篷搭在绿色的草地上,这个可以俯瞰“贵州的母亲河”乌江的地方,吸引着众多城里人开车前来。
当地人手指数百米高的悬崖下,有一片陆地伸进河道中,陆地最中间有个水窝。人们把这里叫麻窝寨。这是曾经的化屋村所在地,村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连一条通往外界的路都没有,更别说屋子漏风漏雨、没水没电。
视线更远方同样是一片水面上的陆地,不同之处是,那里密密麻麻排布着一些漂亮的小楼,硬化地面将村子同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这就是箐口新村,34户人家、159口人全部搬离麻窝寨后,在此拎包入住政府建好的新家。
要海拔直降500米,沿山路过28道弯,才能来到化屋村。2021年2月3日,农历新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化屋村考察调研,亲切看望各族群众。
如今,这个曾经极度贫困的村子,在悬崖之下唱起了自己的“致富经”。
苗绣产业带头人杨文丽,正在接待黔西市老年大学的几位阿姨。7月,一个全国性的合唱比赛将在黔西举办,作为当地合唱团成员,她们希望能展现出最美的一面,便决定来化屋村定制民族服装。
在网上,化屋村的苗绣更是拥有诸多“粉丝”。直播间里,杨文丽和绣娘们几乎每天都在直播,从最初的三个月不开张,到如今最多时一天营业额高达8万元,来自化屋村的民族特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村民赵玉学家的二层小楼里,张贴着两张照片。一张叫“昔日麻窝寨”,黑白照片上,是曾经破败的老房子,歪歪扭扭地支撑着,混乱不堪;一张叫“今朝安居园”,高大的二层小楼粉刷一新,成为一家人宽敞明亮的居所。
一楼,摆满了当地特色美食黄粑。名声越来越大的化屋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这个用粽叶包糯米黄豆面做的小吃,也成了人们来村里必尝的美食之一。
老赵两口子永远不会忘记,正是在自己的新家里,习近平总书记亲手包了一个黄粑。总书记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2 金银山
统一战线助力打造幸福家园
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指出,统一战线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挥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
统一战线对毕节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在调研采访中感受十分深刻。
赫章县,一处过街天桥连着两个社区,一个叫金山,一个叫银山。
晚上八点半,金山社区楼下厂房依然灯火通明?;褂衅甙烁鋈嗽谡饫锛影嗉庸こ隹诠獾囊路?。工厂负责人向记者感慨,因为是计件算钱,所以一天干几个小时都行,但大家喜欢多干点,多为家里赚点钱。
这里是赫章县金银山易地搬迁社区,是全国70个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搬迁群众2697户13612人,其中95%为脱贫户。
如果不是“光彩生活空间”的墙上贴了一系列“困居深山”照片,人们已经很难回想过去的生活了。毕竟,前后差异实在太大——如今社区里的基础设施多种多样,即便在北京的小区里,也很难找到如此丰富的品类。这一个小小社区,早已成为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典范之作。
比如孩子们的“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这个由台盟捐资援建的地方,有15000册藏书和设计感极强的阅读空间,还有可以自由浏览科学信息的计算机。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有几台3D打印机,其中一台以进口巧克力为原材料,打印出来的东西,可以一口吃掉,吸引着孩子们天天前来探索。
中央统战部挂职干部、赫章县副县长叶斌告诉记者,中央统战部针对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扶持工作痛点问题,根据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牵头打造光彩车间、光彩幼儿园、光彩生活空间、光彩桥等配套设施,并统筹协调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党派力量,积极探索“地域+领域”创新帮扶模式,在金银山等社区聚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幸福家园。
崭新的幼儿园、“党建+积分”数字社区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就业中心……漫步社区,统一战线为群众服务的用心,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
“您好!我叫阿慕,今年11岁了,来自中国贵州省赫章县。这是我妈妈亲手绣的彝族吊坠,象征着平稳与安定。希望收到礼物的您身体健康、幸福安康?!?/p>
这封信,出现在一份“赫章礼物”的盒子里。在社区里,绣娘们制作出民族特色文创产品,配合少儿活动中心孩子制作的包装盒,作为礼物送往国外,用“非遗出?!钡姆绞?,向世界讲述着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
“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背后更凸显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币侗笙蚣钦吒锌?。
3 古胜村
岩溶山区走上绿色发展路
“穷得只剩石头?!?/p>
过去,一提到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人们就是这个印象。这里是毕节的东大门,与贵阳隔山相望。在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人们曾经为了生存,向山要地,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每年汛期,雨水带走稀薄的土层,石头就会裸露出来。村民甚至自嘲,“我们这个地方石头会开花”。
但如今,无论在山下远望还是从山上俯瞰,树木郁郁葱葱、林间瓜果飘香。一年到头,水果几乎不断——玛瑙樱桃、五星枇杷、甜桃、杨梅、酥李,种类繁多,果林已近2000亩,年产值高达1000万元。村里通了路,修了码头,买了游船,盖了新房,泉水引入了村民家……
今昔对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顾问、中科院地理所教授王旭在村头石碑上撰文感慨,“基层党支部与村民同心协力完成脱贫振兴之举,气盖山河,其发展路径可供岩溶山区借鉴示范”。
前后如此巨大的差异,原因也许在村史馆陈列的一沓沓论文和专著里。
2006年,毕节试验区专家指导组以“喀斯特岩溶山区循环农业试验”为课题,将古胜村确定为绿色发展的试验田,并制定了“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绿色发展思路,为古胜村因地制宜打造了一套石漠化修复方案。
陈列柜里,《岩溶山区农村发展研究与科技示范》《毕节:生态文明先行区》《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课题总结报告:毕节试验区古胜村熔岩山区农业应用技术科技示范》……几十年来的一项项专著、报告,见证着这样一个中国故事——中国最顶尖的科研群体,在最基层的一个山村里,数十年如一日地探索着一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村子发生的巨大飞跃,答案也在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里。
回想起过去近二十年带领群众奋斗的经历,村支书冯长书戏称,村两委班子都成了“五皮干部”——“真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板皮?!比缃?,绿水青山回报着当初的奋斗。
这是在中国才会发生的故事,中国专家们也自觉将这样的探索置于更大范围之内考量。在《全球视野的毕节试验区发展研究》一书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近时感慨,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面临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之际,“毕节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也具有全球性意义”。
村史馆里挂着很多图表,用事实诉说着多年来当地经济总量、贫困发生率、村民人均年收入、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比例等诸多变化。其中一个让村里人颇为骄傲,那就是从2006年到2022年,从村子里考出了87名大学生,而且数量不断递增。隔断贫困的希望,就在眼前。
展览的最后一面墙,是乡里干部拍的村民肖像。年龄最小的是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最大的则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面墙上的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花开一般的笑容。
4 贵航新能源
返乡的人才变多了
张力中是毕节本地人,如今他在家乡工作。这几年,返乡工作的毕节人多了起来,在他手底下工作的就不少。
在位于毕节高新区第一产业园的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人事经理张力中带着本报记者从一期走到三期。一期、二期每个厂房中,车间都一派繁忙景象;三期厂房正在安装、调试设备,未来这里将有一条日产20万只倍率圆柱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贵航新能源成立于2015年11月,由国内最早的锂电池企业之一航天电源集团出资设立。这里生产的电池,最终用途十分广泛,可以装在移动电话、储能、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MP3、MP4、蓝牙耳机、电子烟、玩具、航模、新能源汽车等诸多产品上。
“我们工厂的大客户很多,比如大多数主流手机品牌都采购我们生产的锂电池。现在就算每个车间都开足马力,也总接到国内外催促发货的电话?!闭帕χ懈嫠呒钦?。
龙头企业有很强的带头作用。其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在对就业的带动上。
贵州向来是劳务输出大省,而毕节有950多万户籍人口,约占全省的1/5,在外务工人员最多时达到189万人。家乡没有合适的工作,年轻一代人只好“孔雀东南飞”,到东部发达地区寻找机会。这5年,随着毕节全力打造示范区,仅毕节高新区目前就已经聚集了贵航新能源、清华同方等17家高新技术企业。很多毕节人回来了。
如何将人口资源变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也成为毕节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是要有一技之长,特别是年轻人?!北辖谥耙导际跹г涸撼こ赜糠治?,产业发展其实是与职业教育相辅相成的。他们选择的方式之一是,主动对接东部政行企校资源,开展校企双元育人订单班办学。
2017年9月,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港集团制定了校企双元育人订单班实施方案并签订合作协议,开始了东西部协作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5年多后的今天,学校已有合作企业18家,合作专业18个,订单班数量52个、学生1896人,其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占比达80%。
“我们相信,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持续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背赜克?。
数字记录了毕节人才资源的变化。目前,毕节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3.4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34.67万人。这其中包括, 9293人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实施职业技能培训6.3万人次,评选认定“毕节工匠”1.03万人……
“周末开车就能回家?!痹D暝诙康厍履茉葱幸倒ぷ鞯拿上聘锌?。在新能源领域打拼多年的他,在2017年得知毕节高新区发展锂电池产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如今他已是贵航新能源的质检部经理。
5 河泉社区合作社
每个人都是主人翁
拿起香菇包装盒,副乡长张开琴跟盒子上的代言人长得一模一样。
“以前我是驻村干部嘛,天天跟大家‘泡’在香菇大棚里,后来卖东西的时候,就成了免费代言人?!彼灯鹜?,张开琴发出爽朗的笑声。如今,这位在毕节赫章县双坪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还天天跟老百姓“泡”在香菇棚里。
墙上挂着几个字,“河泉社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下面还贴了个绿色的香菇,边上写着“泉边菇”。字和图都贴得不太工整,张开琴解释,是老百姓自己贴的,没舍得花钱喷绘。
说起合作社,大家说的全是细节。
最早,是一家外省企业在村里投资了100多个香菇大棚,运营仅两年后就决定退出。这时候村里和乡里犯了难,当初承诺给老百姓的脱贫致富项目这样无疾而终,以后再有好项目,老百姓还参加吗?思量再三,大家一起决定成立合作社,由村两委成员带头,领着脱贫户和部分普通村民一起干。
有了合作社,大家表现出了更强的主人翁意识。菇大棚上贴满了胶布,篷布早就破了,大家不舍得扔,修修补补又能用一年;给菌棒消毒的锅炉旁摆了张床,需要烧锅炉的时节,老百姓整夜睡在这里,确保万无一失;合作社购买处理菌棒的扎口机时,因为节省成本没有多花4000元配传送带,老乡们心疼菌棒老往地上掉,自己用木头和布料做了缓冲区……
乡长赵紫学感慨,每次来村里看合作社,都会被老百姓感动,他们看到垃圾会自己打扫,看到栏杆倒了会抢着扶起来,加工车间、冷库、香菇分拣车间、烘干车间等设施得到了很好的爱护?!懊扛鋈硕及押献魃绲背闪俗约旱??!?/p>
就这样,从2020年开始,合作社一步一个台阶往前走。第一年就盘活了10个大棚,第二年盘活了92个大棚,第三年盘活了全部128个大棚。
这还不算,合作社还为“泉边菇”申请了有机认证。做到这一步可不容易,说起认证时严苛的程序,大家依然感慨不已。但这个被两山夹着的村子,有着生产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
最近正是出香菇的季节。走在大棚里,一点发酵的异味都闻不到,大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采菇大棚里,传来阵阵山歌声??吹郊钦叱鱿?,正在采摘香菇的妇女们停下歌唱,笑作一团。
“明天我请你吃冰激凌?!币晃慌┟翊蠼愣哉趴偎?。
“赚钱啦?”张开琴问。
“昨天发了1万多元?!贝蠼阈ψ呕卮?。然后,她给本报记者指了指一朵香菇,长得硕大不说,还绽开了花纹?!耙际钦饷创蟮墓?,还能挣更多钱呢?!?/p>
7月12日这天,几辆来自外省的卡车在合作社外等待已久。但是合作社的香菇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14日,每天订单都应接不暇。小小山村里的香菇,会被运往云南、四川、广西、陕西等多地。合作社的社员们合计着,得多建一批大棚了。
唯一有点“烦恼”的是张开琴。这位代言人说,大家伙“威胁”她不许减肥,“不然香菇长不胖都怪我”。
马跃峰 刘少华(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