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人大会议阳江团的讨论中,有代表提出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国华进行了回应,大致有三点:一是案件上升,和记者没关系,管理媒体不是什么都不让报;二是如果没有舆论监督,社会的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弱势群体没有话语权,当然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提高,但各行各业都需要提高素质;三是各级行政部门要提高承受能力,事故发生地的党政部门应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注意和媒体沟通,封锁不是如办法。
这一番讲话对于个别动辄对新闻媒体正常采访报道无理干涉的行为不仅是有力回击,也是苦口婆心地劝导。胡国华代表阐述的其实正是新闻行业的基本常识,然而,这些常识却在许多地方不被认同,他们更认同的是传统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们处于一个新闻资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信息社会需要获得资讯,人文发展需要观点铺陈,每个公民都不希望被堵塞视听,每个公民的合法知情权都渴望得到满足。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维依旧在一些地方存在,以至于这些地方的新闻模式无不歌舞升平。殊不知,遮蔽事实的新闻非但不利于社会发展,还会耽误化解社会矛盾的进程,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社会治安为例,如果一个地方的治安案件被报道得多,一个地方被报道得少,并不表示前者的治安状况就一定比后者差。但是,很多人并不这么看,他们有的想当然地把社会治安的恶化与媒体的报道联系起来,似乎媒体就应该一味地为本行业歌功颂德,至于批评,却是半点也容不得的。这些言论目前在一些领域颇有市场,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看法。
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转轨层次不齐的过程。改革行进到今天,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各种矛盾凸显了出来,社会整体上也处于一个转轨期。但在许多地方,经济转轨、社会转轨的程度存在差别,这就导致了经济上可能是以市场为主,但在行政管理上可能还比较多地应用计划手段,以至于造成了部分地区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新闻发展却稍显落后的现象。
但是,一个地方的新闻发达,当是百姓之福、社会之福以及政府之福。新闻发达的地方,才会经常性地反思当地社会发展之利弊,才会通过一项项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报道寻觅解决问题、继续前进之道路。这种转变,才是对这个地方、对群众最为负责任的表现。
这本是新闻发展的常识理念,但越是常识,越不见得能有市场,因为常识代表的是公共的长远利益,这些利益不一定就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其他利益合拍,也因此会遭遇常识传播的桎梏。胡国华代表的一番话感从心生,却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常识课,这个课还应多上,还应多普及。
(作者:康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