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题: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年轻人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孙宇挺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因一群人的相聚而受人瞩目。七十七岁的梁军,六十六岁的董加耕,五十二岁的张海迪……他们都曾经年轻过,都曾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他们的名字是共和国历史上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
今天,这些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英模,在北京聚会,出席由共青团中央举办的“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今天,我们回顾他们的故事,看到的是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沧桑变迁。
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以她为原型的人物造型印在第三套面值为一元的人民币上。一九五0年,以梁军的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成为北大荒开发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这一年,梁军二十岁。
一九五五年,上海一位名叫陈家楼的小伙子和另外十几名青年联名给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写信,要求到边疆开荒,建设共青城。随后,他作为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副队长,率队开赴江西省德安县垦荒。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那一代年轻人的主旋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青年英模的共同特征。包括雷锋、“铁人”王进喜等,都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偶像,他们身上无私奉献、为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并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标志。
七十年代末期,新的气象开始悄悄出现,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一九七八年,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激发了全国青年对科学的热情,陈景润成为那个时期年轻人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向科学进军”也成为最鼓舞人心的口号。它所造成的影响之一,是后来的许多孩子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会铿锵有力地回答:“当科学家!”
到了八十年代,“中国保尔”张海迪成了中华大地上最响亮的名字。张海迪“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自述,让一代年轻人找到了新的理想坐标。直至现在,“海迪姐姐”的感人事迹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她的个人博客开设一年多来已有三百八十多万的点击量。
八十年代,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体育明星,也成立年轻人的楷模,许海峰、李宁、聂卫平的赛场战绩,都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英雄事迹。夏学銮分析说,大家对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事迹和女排“五连冠”辉煌成绩的赞誉,反映出的是当时人们对奋力拼搏精神的推崇。在中国开始试探着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刻,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这时候,实力、拼搏、一往无前、永不言败的精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到了世纪之交,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渐趋多元化,官方推出的青年英模人物对年轻人的影响也在日渐式微。正当人们大都认为“八0后”一代只崇拜娱乐明星的时候,一个名叫洪战辉的大三学生“带妹求学”的事迹,成为二00五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夏学銮说,时代在变,青年人的偶像也在变,但社会对一些普世价值观的推崇没有变,榜样的精神内核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