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六日电 题:“民生观照”之下的中共十七大
中新社评论员
今天的中国政治充满着对民生的观照。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甚至被有些学者描绘为“民生的盛宴”。
事实上,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正是中共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在中共中央新领导层的力推下,民生,即关系到每个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的头等大事。
五年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等执政理念,在中共领导人各种场合的谈话中和中共各种文件中的高密度表述,必然累积为中共十七大的重要理论成果。而在这种热切的民生观照背后,是中国执政党对“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高度认同和接纳。
了解中共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建立后,“以人为本”在中共党内曾被当作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而遭到严厉的批判。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强调正视“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激发了中国人的活力,中国社会才逐渐从“制服灰、军装绿”的单色年代走进色彩斑斓的个性时代,一张张鲜活的脸孔也从表情趋同的集体照中突围而出。然而,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内,“以人为本”仍未被纳入中国官方的重要政治思维。
二00三年,是一个令世人难忘的年份。这一年,“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与中国政治碰撞、融合。孙志刚事件,一个并非个案的死亡事件,触动了国人的神经,法律为之修改,执政者为之反思。紧随其后的是来势汹汹的“非典”,在人民生命攸关的时刻,中共新领导层果断出手:高官问责,信息透明,坦诚面对危局,每一步都得民心、挽狂澜,踏在点上。这正是因为中共关键时刻坚定地选择了“以人为本”的执政道路。亲民、务实、人性关怀的温情成为了中央新领导集体的标志风格。
基辛格博士曾概括中国的政治特点,相对于美国的“实用主义”而言是“理念主义”。一旦“民生”理念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就意味着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施政举措都将随之改变:
——全面取消农业税;
——免除农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
——进一步加大农民参加医疗保险覆盖面;
——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工资水平;
——备受争议的《物权法》几经波折最终出台;
——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被纳入国家统计视野……
十六大以来,关注民生的新政不断出炉,充分展现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热情。
在更深层的社会转型问题上,中共也以更大的决心和激情投入理论和改革的攻坚。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同时这也将在十七大上成为中共施政的行动纲领。
胡锦涛在为十七大定调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且强调,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个“最”、三个“真”,中共强调把作风的务实与对民生的关切融为一体。中国的老百姓,前所未有地被执政者放在重要位置。民生问题,更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和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
其实,二00七年伊始,胡锦涛就在新年贺辞中宣示,“将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温家宝二月在春节团拜会上也强调提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到了三月,“民生”更成为中国人大、政协会议的“主调”。这些无疑都在为十七大的重头大戏作铺垫。
在叩响和谐社会大门的中共十七大上,历经八十六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将绘蓝图、描愿景,切实解决有关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迫切问题,让普罗大众真正分享改革成果,迈向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