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并决定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从整个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看,这表明中国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来说较为滞后,而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最为滞后。如果说早期试图新设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增量改革触动国有银行的改革,施加“外部压力”的话,那么,现在看来,尽管这种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事实证明并不能真正有力地推动国有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因之,此次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两大国有银行进行改造的行为,既是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内容的一个落实,也具体考虑到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必须还要从内部、从治理结构上加大力度全面改革和完善。以此次注资为新起点,预计一系列围绕国有银行改革的举措必然会相继推出,国有银行改革有望成为2004年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目前,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次通过外汇储备进行的注资,而应当将其放到整个国有银行改革、国有银行清除历史包袱的大背景下来把握。
实际上,无论是1998年中国对国有银行进行了不良资产的剥离改造,还是这次通过外汇储备直接注资,目的都是清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包袱。此次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两大银行各占225亿美元,总计折合人民币约3800亿元,力度是非常大的。这个方案至少表明,对于国有银行历史形成的资产包袱、遗留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定的转轨时期国有银行承担的改革成本,在国有银行目前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和经营成本很难消化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以不同的注资形式进行处理。
如果说国有银行下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乃至在资本市场上市是邀请客人的话,那么,目前支付的这笔费用,实际上是清理垃圾的费用,清理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垃圾,迎接客人到来。
那么,为何此次动用的是国家外汇储备,而不是国家财政资金或是发债等办法?从理论上分析,没有考虑财政注资可能是考虑到财政的压力,而且在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这种形式也为国家如何更好地利用巨额国家外汇储备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实际上包括新加坡、中国台湾省都在对外汇储备进行多样化投资尝试,只是比重有大有小,新加坡的比重要高一些。
从目前趋势看,国有银行改革的步伐在加快,这既是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要求,也是中国在2006年开放银行业之前的一个重大动作。值得肯定的是,选择当前的这个时期加大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清理力度是值得肯定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经济下滑时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往往是越清理越多,而在经济上升时期,清理起来的难度相对就较小。这一次时机的选择比较合适。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上升时期,政府选择这样一个时机注资,清理不良资产,资产包袱不是那么重,银行的赢利能力比较强,便于资产结构的调整,是非常合适的,与1998年经济紧缩阶段对银行不良资产“越清理越多”的状况会有不同的效果。
应当说,注资只是这个改革步骤中的一步,如果要想把国有银行真正转变成商业银行,还需要按照上市的要求,对国有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继续进行全面清理,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治理结构,在新的条件下防止银行增加新的不良资产,保证新注入的资金有良好的收益和回报,这还需要相应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来配套,比如内部激励机制,内部风险控制、绩效考核以及战略定位等。
这次注资,不会是一次“免费的午餐”,而只能说是最后的一次“晚餐”,为上市做好前期准备。政府注入的资金,不能仅仅买来一堆不良资产,而应当买来一个高效率运用储蓄的新机制。(来源:《证券市场周刊》作者巴曙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