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军事评论员。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席研究员。在香港出生,但在北京渡过了青少年时代,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的马鼎盛于1980年发表了他的首篇论文“中日黄海大战的胜负问题”。1982至89年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期间,又发表了“香港战役十八天”等论文。1989年回香港定居,先后在《明报》、《大公报》、《天天日报》、《星岛日报》、《苹果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任职,撰写时事评论、军事专栏等,也曾经在香港电台等电子媒体任职。2003年海湾战争期间在凤凰客席主持《军情观众室》大受观众好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间军事评论家。
佳佳:这段时间大家对您已经蛮熟悉,明年还要正式有一个大的动作,推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节目,而且还是一个军事的节目,这也是一个很不一样的节目,和大家聊一下。
马鼎盛:其实我在香港做军事评论员已经有十有余年,也在很多报纸写过专栏,很多电视台遇到什么事情采访我,最高记录是一天13个传媒采访,但是为什么只有凤凰有这个胸怀放进来做一个固定的节目,恐怕和全球“反恐”是分不开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大仗,干脆我们就防患于未然,其实在居安思危我们把军情观察室推出,让大家知道更多埋伏在太平洋底下的按纽,哪一天会炸到我们身边来,或者是影响到我们和平的日子,所以我们要看看开一个军情观察室这个节目让大家知道多一点。
(董嘉耀:因为平常我们都是做时事,做新闻,对军事这么专业的事情不太了解,和马先生做直播节目,他经常反过来会问你,你知道这个武器是什么等等,往往会把我们这些军事白痴考倒,而且他和别的主持人做节目通常也是这样,通常是反过来问你,搞的我们和他做节目压力很大。)
佳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马老师在底私下和大家相处的时候一点也不军事,您作为一个评论员个性上是这么的鲜明?
马鼎盛:不是个性,刚刚嘉耀说到我的痛处,我通常反问他,其实有时候我把球扔过去,我就可以歇一下。(笑)
佳佳:老师在新闻当中是相当知名的人,关于老师的成长环境和背景,还有你的爸爸妈妈,稍微聊一聊您怎么样成为一个民间的军事家?
马鼎盛:因为我一直在父母问题上非常低调,因为他们两位是太有名了,我父亲今年算起来应该是103岁,他和香港和大陆都有很深的联系,发起的时候是在广州,然后到香港来发展,应该是1930年左右一直到1041年,这是他的鼎盛时期。而且我父亲有一个特色,由他一份印章可以表现出来,上面刻的是“学而优”,因为他是演员,演员在旧社会就叫优,因为他自己本身不是一个戏班出生的,他是念书人出身,甚至当过教师,所以他一生当中都把自己当作一个文化人,也编过很多剧本,到现在还能流传下来就有300多个,所以他在填履历的时候不填演员,填编剧。我觉得他在文化的素质上在越剧界是非常罕见的,对我也有一点点影响,因为他成就太高,所以我就不太好意思,因为他唱戏太好,我就只能唱卡拉OK。
佳佳:妈妈和父亲是唱对手戏?
马鼎盛:她是我父亲的徒弟,她比我父亲小20多岁,当时我父亲已经成名很久,就把她带到舞台的中央,大家一起发展,一直到60年代还合作了在越剧界很经典的作品。
佳佳:您自己开创出来的路和他们完全不同,怎么你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亲是这样的成长,怎么你会和研究军事?
马鼎盛:很简单,因为我从8岁起到北京念书,一直到20岁,12年都是离开家庭自己独立生活。在香港出身,在北京成长,在广州受大学教育,到社会上做历史研究工作,既然念的是历史学,所以在我的学术素养背景里面应该有很深历史学的痕迹,今天碰到军事,也是因为中国近现代都是一连串的战争,世界近100多年来都是打不完的战争,明年凤凰推出来的不单有《军情观察室》,还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0周年等节目,所以为了了解历史而了解战争,其实我本性还是最喜欢有关历史的东西,比如说历史文学等等。
佳佳:刚刚您特别聊到历史方面,但是您毕竟是在越剧家庭出身,您也有一个好歌喉。(笑)
马鼎盛:错。
(陈晓楠:透露他一个很大的秘密,他是一个特别爱唱卡拉OK的人,我第一次和他合作的时候,他突然问我说,我们公司谁最能唱K,我们一块去唱K,我还在想什么叫唱K,说明他是一个卡拉OK迷,我到现在还没有这个机会能听听他的歌声,据说他唱的特别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