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2日电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今后,“少生、少死、高寿”将是普遍现象。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老龄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涤,他表示,老龄化并不可怕,另外,年轻人应该更多注重新形式的“孝”,多给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
王涤介绍说,发达国家普遍的规律是: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00美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就有能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0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也会受影响。
另外,中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许多老年人既缺乏经济积累,又缺少知识储备。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占总人口比例的下降等,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但这种变动也给当代农村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劳动力结构老化。
目前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老人自养和社会养老等多种模式共存,王涤指出,老年人的供养方式将来必须也必然向“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现代年轻人更多地通过走向社会、参与竞争获取知识和财富,而不是依靠从家庭长辈传承知识经验与经济遗产,父母与子女之间交往减少、亲情淡化已成为趋势。随着社会中多代合居联合型大家庭的解体、核心小家庭的普遍化、“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老年人独居越来越普遍,家庭的赡养功能大大弱化。
这一社会趋势要靠社会化的途径来应对,政府应承担起责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老龄化的今天,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通过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来确保所有的老年人“老有所养”。
今后,在物质层面上的“尽孝”,更多地可能将由社会来承担,所以,今后子女对长辈“尽孝”,应该更要注重“精神慰藉”。
王涤认为,老龄化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全社会努力探寻可行的应对措施,全力建设一个老少融合、代际共享的美好未来,就能使老年人安享晚年。(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