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3日电据工人日报报道,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产值年均增速20%左右,2003年的销售额更是突破一万亿元,利税总额达2200多亿元。然而,我国食品中毒事件数量居高不下,卫生部2003年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
“从农田到餐桌”污染环环相扣
日前出席全球食品安全论坛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透露:我国食品行业部分企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管理都存在问题,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
加工环节的污染紧随其后。我国食品产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数量众多,为食品加工环节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米、面、油、酱油、醋五种基本食品的加工厂中,79.25%为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15.6%无营业执照,64%不进行检验,25%无标生产。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的加工设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形同虚设,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情况相当普遍,甚至用非食品原料、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又会遭遇二次污染。我国目前有食品经营企业300多万家,且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而且,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一些经营企业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
几千个标准截不住毒源
问题食品为什么能逃脱那么多环节堂而皇之地钻进我们的口腔?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少数执法者疏于职守和少数奸商的铤而走险外,食品标准的弱适用性是其重要原因。
“我国食品标准实在过多过滥,常常令执法部门和企业无所适从!奔喙懿棵庞泄厝耸勘г,生产流通和市场秩序如此混乱,食品标准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矛盾难逃其咎。原来,我国食品产品的行业标准由各部委制定,林业、农业、商检、商业、供销、轻工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标准,标准如此政出多门,互相矛盾、交叉重复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除此而外,专家认为,我国食品的相关标准结构不配套,内容不全面,指标设计涵盖范围窄且存在空白,再加上检验方法不配套,计量单位不规范,更加剧了标准的弱适用性。同时,老标准修订不及时,新标准制定不超前也成了食品安全工作的羁绊。(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