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十二月八日电 (记者史宝银)从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传来消息称,经过近百名科研工作者的联合研究攻关,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有望走上捷径。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治黄人员已经认识到,淤积在黄河三门峡库区和下游河道的泥沙大部分是粗泥沙,其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的粗泥沙区。经过近期的研究确认,在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主槽中,粒径大于零点零五毫米的粗泥沙占三分之二,其中,粒径大于零点一毫米的粗泥沙占三分之一,这些泥沙对黄河下游河道危害最大。
近年来,中国治黄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在黄土高原四十五点四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找到了七点八六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该区产生的大于零点零五毫米的粗泥沙量占中游区总粗泥沙量的百分之七十七。
为更为精确的界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进而能有效地治理黄河粗泥沙。二00四年八月,黄委会启动了“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的科研攻关工作。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完成了三门峡库区淤积物钻孔取样资料分析,完成了中游多沙粗沙区侵蚀土壤钻孔取样,同时与陕师大配合完成地质、地貌调查等工作。
据悉,整个研究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