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7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中欧建交3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联合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欧盟驻华大使安博、中国外交部、商务部有关官员、部分欧盟成员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以及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150多人,围绕“中国—欧盟关系的发展与未来”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30年前中欧建交时,世界还处于冷战中,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刚刚解冻。当时,中欧双方的相互了解极为有限,经济往来和贸易量都很少。1995年以后,欧盟发展对华关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加快调整对华关系的步伐,先后发表5份对华政策文件。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国发表了首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同年,双方一致决定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首脑定期会晤制度稳定而富有成效,在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安全、反恐、防扩散等领域,双方合作与磋商得到加强。与建交初期相比,最近10年的中欧合作,可以说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次研讨会在回顾了中欧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与会者认为,尽管中欧关系有着牢固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但仍应看到中欧彼此对对方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应该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和看待对方。首先,从总体上讲,欧盟对中国,特别是今日的中国了解还很不够,它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却往往看不到中国在政治、社会等领域取得的进步,特别是在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权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中方对欧盟这样一个一体化程度很高的主权国家的联合体,对它纷繁复杂的法律体系、运作方式和决策机制同样也不够了解。所以,双方应该通过促进交流来增进了解。
其次,中国与欧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情和区情很不相同,各自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双方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劣势也各不相同。承认差别,对对方的重大关切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这将有利于我们化解分歧和矛盾,深化合作。以取消对华军售禁令为例,欧盟应该认识到中方的主要关切是,对华军售禁令是冷战的产物,已经不合时宜,不符合中欧业已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现状,也不利于这一关系的继续顺利发展。取消禁令,意味着欧盟消除了在政治上的对华歧视倾向,决不意味着中国将大规模从欧盟采购武器;而中方则应注意到欧盟在这个问题上承受的美国压力因素。此外,欧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联合体,25个成员国的意见要达成一致也是十分困难的。尽管欧盟内部的主流意见不认为中国强大起来后会构成威胁,但仍然存在某种对中国是否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否会在某些领域构成威胁的疑虑。
与会者还谈到了当前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一些中方人士希望欧盟能认识到中国所享有的自由贸易权利,并建议欧洲企业应该扬长避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和中国纺织品同台竞争;而中方也应理解欧洲纺织业界所受到的冲击,以及欧盟委员会所受到的内部压力。在中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磨擦在所难免,而且贸易规模越大,发生磨擦的概率就越高。正如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所说,中欧经济是一种“互补性的竞争关系”,而不是“冲突性的竞争关系”。只有充分理解对方的关切和利益所在,以勇气和智慧趋利避害,化解分歧和矛盾,才能使中欧合作出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郑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