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连宋大陆之行除了带来两岸关系政治上的冲击之外,也给大陆带来了一股强烈的文化冲击,大陆知识阶层和民众在震动之余,或者已经若有所思连宋大陆之行,旨在从政治上张扬“中国性”这一概念。连宋在大陆期间,被媒体报道得最广泛而详尽的活动,是到黄帝陵、中山陵祭祖、祭陵。新加坡媒体报道说,这些祭祀活动,在大陆民间、包括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的震动。
为什么会有这种震动?因为,对于当代大陆人,尤其是城市中青年人,几乎已经不知道祭祀是什么。在很多自觉继承五四传统、热心启蒙的知识分子那里,祭祀简直就是一种泯灭个性自由、妨碍个人精神解放的丑陋习俗;另一些人士则干脆将它斥为迷信。浸淫于这样的文化与精神氛围几十年之后,看到连宋两位表现出的那种虔敬,当然会感受到一种心理与文化震动。
其实,连宋两位先生身上自然地流露出来古代中国文化的多种元素,也在震动人们。坦率地说,连宋二先生都是标准的海归,古典文化上的修养未必有太高水平,但因为他们生活于一个反传统精神未成气候的地区,因而,古典文化的精神得以自然地浸润他们。
正是这些元素,唤醒了人们被现代的意识形态和官场文化切断、压制的集体记忆,人们恍然大悟:那就是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的中国性。那股“劲儿”,让人们看着舒坦。
而相形之下,大陆一些民众、学者、学生,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传统的民族所应有的沉稳、内敛、从容。
连宋大陆之行应该能够让大陆民众、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世纪前逐渐形成的全盘否定、反对传统的知识传统,让我们到底损失了什么。
确实该反思现行的人文教育,尤其是知识界、教育界对于传统、对于古典文化的态度了。
这样的反思近年一直不绝如缕。朱学勤等诸位先生也认为,最新一轮“文化保守主义”已在去年浮出水面。文化保守主义者所要努力者,并非保守什么,因为,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猛烈冲击,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架构及其一些主要元素,已被严重损毁。因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其实是在当代背景下寻求一种面向当下并指向未来的文化复兴。
近二十多年来,传统似乎有所回归、复兴。但这种复兴主要发生于草根社会,尤其是农村。由于缺乏理性的引导,此种复兴,多表现为某种粗鄙、甚至扭曲的形态,如各地兴起的攀比坟墓奢华的风俗,让慎终追远的宗教情怀成为疯狂的金钱比赛。
文化复兴之所以变成此种闹剧,固然是因为经过几代人之后,民众的文化记忆难免失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此种复兴仅及于民间礼俗层面,而缺乏哲学上的支持,缺乏“内在批评”的引导。
一种传统的形成与维续,既依赖于民众不假思索的尊奉,也有赖于精英的引领、疏导。其具体途径,就是“内在的批评”,也就是说,站在传统的视角,用信奉那种礼俗的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将此种礼俗导入理性的轨道,使之既能安顿人间秩序,又不至于损害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但在当代,这样的批评和引导却付之阙如。主流知识分子仍然坚持启蒙话语,而对传统的复兴持一种拒斥态度,主流舆论也喜欢抓住传统复兴过程中的极端现象而百般嘲笑。当代中国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困境也许就在于此:传统的不少元素在草根社会呈现出某种复兴的迹象;而知识分子和有关方面却逃避自己的反思与引导责任。其结果,就是精英文化与草根文明的双重迷失。
连宋大陆之行对传统复兴给出了又一个正当性证明,而知识分子心灵上的震动,或许也会促使大陆知识群体改变其心态,推动政府调整相关政策。指望用一种完全陌生的宗教或者理性、现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安顿民众的生活、生命和心灵,起码在目前阶段还可能是不现实的。面对传统,以及当下某些传统元素复兴的现实,知识群体似乎应当秉持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并承担起其文化上的责任。
台海两岸的政治现状显示,中国尚未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而由唯理主义的启蒙思想主导的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隔绝、甚至对立,也是中国文化转型的结构性障碍所在。而上下两层文化的和解与有机融合,乃是文化重建的前提条件。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