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日电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载文指出,美洲银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加之正在与中行进行最后阶段谈判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集团,中国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一批国际投资者已齐列前台。
6月23日下午,瑞银集团宣布,该集团“可能投资约5亿美元,成为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6月24日晚,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在北京与汇金公司签署协议,拟以约14亿美元的总投资购买建行5.1%股份。文章指出,对于规模庞大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走出这一步并不容易。而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后用不了多久,无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局内人还是相关者,都会感受到变革的压力。
中国国有企业或银行以往在海外上市,也曾有“战略投资者”(或译“策略投资者”)先行买进。但这种“战略投资”一般是在招股前夜方始进行,投资者占股比例极小,并无长期战略进入相关公司之意向;其投资之外所图,主要是“场外合作”甚或“友情出演”。公司上市未及两三载,不经意间早已不见“战略者”的身影。相形之下,2004年8月之交行引进汇丰,以及近日建行之引进美洲银行等等,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引资行动均在银行上市程序启动前进行,投资者出资额巨大,占股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引资结构井然,当前购入股份、上市时后续出资,以及相当比例的未来期权安排层层递进,正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性安排。这种名符其实的“战略引资”,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机制创新有着实质性含义。
外资的进入,使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任务更为迫切。从2003年底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到2004年9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建行、中行已经初步搭建了法人治理架构。不过,由于此时的多元持股主要还是国有资产之多元,建立公司良治的充分条件尚不具备,旧体制可以轻易地在新架构延伸发展。如今,美洲银行等外部投资者挟巨资正式进入,不可能不看重自己的权益。而且这些外部投资者都是国际一流公司,对于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具备坚强信念,也面临自身股东及国内监管压力。在其进入后,建行、中行应竭力使公司治理结构名实相符。董事会权责的明晰、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重要事项,均应列入改革日程之首。
美洲银行和淡马锡的进入,意味着建行的战略引资已经完成,上市进程必将提速。应该承认,两家投资者的进入,特别是美洲银行的进入,对建行顺利上市确属一种积极因素。但现在有很多分析将“美洲银行概念”与交行上市的“汇丰概念”相提并论,断言借此概念会给建行上市带来同样的热捧局面,这种看法显然失之于简单。
文章称,应当看到,此番美洲银行投资建行仅持股9.2%,连同期权未来也不过是19.9%;纵使加上淡马锡持股及即将发售的公众股,国有股份未来仍然能够占到绝对多数。如此安排显示,此番建行、中行这样的特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仍会坚持“国有股的长期绝对控股地位”。这与汇丰有可能在交行增持至40%的情况有质的很大不同。
很显然,在建行上市之时,不应期望“美洲银行概念”产生同等的效力。当然,从美洲银行进入到建行上市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正是建行实施重组手术的关键时期。外部投资者的进入,如果从此时起便成为深层次改制之动力,特别是能在投资者最关心的高层人事任免等问题上显示出公司良治的力量,定会有助于上市招股时“美洲银行概念”提升。因此,将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当成加大改革力度的契机,正是一箭双雕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