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土街的聚居区到车水马龙的“不夜城”,从几千人的村落到中等城市雏形,城镇建设渐成规模
布达拉宫高耸云天,罗布林卡秀美典雅,马路街道车水马龙,飞檐翘梁霓虹闪烁……置身于拉萨街头,你在为眼前的繁华景象击节惊叹时,能否想象得出50年前拉萨的模样?
那时的拉萨,仅是个2万多人的聚居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没有起码的城镇设施,没有一寸黑色路面,惟一的一条八廓街不过1公里长,还是信徒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围绕大昭寺转经踏出来的。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央政府的关怀和对口援助省市的支持下,拉萨市逐渐完善道路、照明、给排水、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渐成规模。
今日的拉萨城区面积已达54.8平方公里,是50年前的18倍。城区常住人口27.2万人,是50年前的10倍。30余条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城市道路总长241公里。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商业街,还有家具城、汽车城、美食城,内地城市有的,这里都不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建筑和街景,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让人惊喜的岂止是拉萨。40年前,藏北重镇那曲不过是个几千人的村落,1998年以前建成区面积也仅有3平方公里。在对口援助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宽敞的浙江路和辽宁路拉开了城镇框架,一座中型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那曲地委副书记、浙江省援藏干部李良福介绍,那曲镇的建成区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流动人口7万人。
如今,伴随着产业建设的升级,西藏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已有建制市2个,县、区71个,建制镇140个,城镇人口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52万人,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1999年,林芝地区八一镇被评为“全国优秀园林城镇”;2001年,昌都地区昌都镇昌庆街改造工程荣获“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奖”;去年,日喀则市后藏民族风情步行街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区内各地的城镇发展群体,以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