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马斯喀特四月十五日电 题:极限之旅
中新社记者 沈晨
从阿拉木图开始,飞机成了我们的家,座位就是我们的床。连续九站夜航,坐着在天空睡觉,家常便饭。
四月十五日的深夜,突然变得不习惯。因为这个晚上,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地面上好好睡上一觉。
阿曼湾的海风吹打着窗户,房间里仍亮着台灯。深夜结束的圣火传递,留给我们的工作时间并不充裕,与北京四个小时的时差,督促着我们这些随团记者奋笔疾书,争取在第一时间把阿曼传递的盛况告诉全世界的华人。
为了节约传递时间,自阿拉木图开始,“奥运圣火号”一直采取夜航的方式,把取自希腊奥林匹亚的圣火传至伊斯坦布尔、圣彼得堡等城市。其中,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经停安哥拉的罗安达,飞抵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一程足足花了十六个小时。
十六个小时坐在狭小的飞机座位上,完成吃饭、睡觉、写稿,腿麻了,眼睛花了,肚子饿了,脑袋晕了,完全是次“极限之旅”。
这个极限,就是对圣火传递运行团队、赞助商、护卫队员及随团媒体身体极限的考验。从三个多小时的飞行,到十六个小时的远征;从两个小时的时差,到十五个小时的差别;从凌晨出发,到深夜结束;每个人似乎都需要钢铁一般的意志,钢铁一般的身体。
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副主任张明说得很清楚,“极限之旅”考验得不仅仅是体力,更考验意志。
四月十五日,是北京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开始后首个休整日。但“极限之旅”的休息日,决非平常感念之休息日。
四月十四日凌晨五时,抵达马斯喀特;晚上十时,北京奥运圣火马斯喀特站的庆典仪式才在阿尔库鲁姆公园落下帷幕;四月十五日晚九时,圣火就将离开马斯喀特,前往下一站——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
从十四日晚十时,到十五日晚九时,二十五个钟头,要完成对马斯喀特站的全面报道,还要准备伊斯兰堡站的前期准备。任务还是很艰巨,凌晨的阿曼湾边,仍有星星点点的灯光从我们的房间流出来。
四月十五日,休息日,似乎更多体现在字面上。对于“极限之旅”的参与者来说,没有休息日。(完)
专题网站: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