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信息时报》报道:昨日,广州男大学生何强、网络红人“蝴蝶妹妹”,在广州某整形美容医院完成了丰胸手术,迈出了从男性变为女人的第一步。这是我国首例公开变性男大学生。
同日,大洋网报道:近年来,关于小学生在造句、作文中使用暴力、两性、金钱等“成人素材”的话题已在网上网下引起广泛的争议。近日,又有市民将一份小学试卷贴上大洋论坛,上面显示“(无痛)的人流”填空题答案被判错误,并改正为“(热闹)的人流”,再次引发网友热议。
这是今天媒体中比较典型的“抓眼球”的新闻,一个说的是大学生,一个是说的小学生,但笔者首先要问,变性就变性,何必要媒体来凑热闹、来展示、来追捧?同样,小学生犯了个低级糊涂错误,何必要拿来网上展示,展示就展示,何必要拿来再报道、炒作?
比方变性,似乎成了当下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说好听了是变性,说不好听了是变态,变性的人属于心理变态,而媒体也跟着变态,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都可能有点毛病,这不要紧,比方这位变性者,小时候撒尿时学女孩,这时就应当予以纠正,哪个家长,又会任自己的儿子突然变成了女的?恰恰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正确启蒙和引导,才引起了这种心理病变,而媒体与社会,又应当怎样对待这种心理变异的现象呢?应当是息事宁人,不加注意,不予报道,不就是个心理变异至最后的变性要求吗?如果仅仅把他看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心理病患者,还用得着来报道吗?普天之下的媒体抓住这些无聊和变性、整容事件当卖点,究竟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媒体技穷了还是没有可报道的新闻了?与其把报道的眼光放到这些花边新闻上,倒不如把报道的眼光多多放到民生上,这个道理,相信媒体比百姓“懂”得多,但恰恰媒体目前特别爱花边,爱变性,这还不算,还要渲染他是大学生,他手上的长指甲,但谁都知道,他还有一幅男性的脸,请问,玩这些“大学生”“全国首例”的噱头干什么?
同样,谁都是从学生过来的,比“无痛人流”更可怕更可笑的笑话、尴尬,大约我们每一个人都出过这样的丑,正确的做法是,老师予以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而不应当答成医学术语,要知道医学术语与语文的区别,如此,息事宁人了,不必上纲上线了,岂不最好?何必将这件事放大为道德问题、社会问题、青少年性教育问题?又何必拿来网上再炒作一把?
有一位做教师的网友质疑媒体,“还想给我们的下一代看些什么?”我看这个观点相当正确,媒体的导向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看似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报道,恰恰在放大错误、误导公众,小学生的“无痛人流”与大学生变性,就是这样的货色,这样的货色,不报道也罢。(李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