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登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吴英成的文章,通过一个新加坡人的视角,从“媒体自由化”、“政党斗争”、“民生”、“腐败”、“本土意识”及“两岸交流”等方面,讲述了自己对台湾政局近三十年变迁的观察。摘录如下:
1979年9月,我到恒春参加受训。当抵达高雄小港机场时,随身带着没吃完的新航餐点苹果入境,却当场被台湾海关人员拦下,要求我立刻把苹果吃完。我这才意识到新加坡人眼中不起眼的苹果,对当时还生活在戒严时期的清贫台湾人而言,竟是十分昂贵的进口水果。
台湾小说家黄春明曾就这个课题写了一篇小说《苹果的滋味》,叙述值四斤米一个的苹果如何美味,后来小说还改拍成票房不错的台湾电影。
1981年10月,我因获得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海外奖学金,再度赴台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修读学士学位。在台大求学四年期间,曾两度归国。每当通过桃园中正国际机场海关时,虽然我已记得不能带苹果入境,但行李中偶尔总是会被海关人员查出来自中国大陆的日用品或出版物,当然全都遭到没收的下场。
1980年代初期的台北,大街小巷仍不时出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保密防谍人人有责”的口号标语。在大学校园内,《三民主义》等政治课程也是无人(本地生、侨生、外籍生)可豁免的必修科目。除了校园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社会舆论也被警备总部等情治单位严密监控,三家电视台(台视、中视、华视)及两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是当时最主要的媒体。
媒体自由化后成“乱源”
在戒严高压时代,许多台湾的反对党与新闻工作者无惧个人身家威胁,努力争取言论自由,而报禁及电视频道的垄断局面,也终于随着1987年7月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陆续开放。
从1994年开放有线电视设立的申请后,2006年台湾有线电视收视户总户数已接近465万户,有线电视普及率高达63.32%。目前有线电视业者一天24小时提供约80个频道的节目供民众收看。
另外,自2003年5月登台的《苹果日报》对报业造成极大冲击,台湾报纸版图也因此重新洗牌。
解严将近二十年后,蓬勃喧哗的台湾媒体虽然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发挥空间,却又背上“台湾乱源之一”的恶名。一党独大的政治威权已走入历史,但箝制新闻的背后黑手已化身为政治立场鲜明的媒体老板、高层主管。
同时,新闻筛选也受自由市场机制下的各类广告主、收视率竞争、阅报率调查等所牵制。
现今媒体在政商力量夹攻下,变得蓝绿立场分明、收视率挂帅、羶色腥当道,加上经济不景气,饭碗饱受威胁的记者不得不自我设限,让新闻专业尊严荡然无存。
台湾媒体在恶性竞争的收视率(或销量)压力下,经常为争抢独家新闻,未经查证道听途说的消息或捏造新闻,时常侵犯受访新闻对象的基本人权,甚至未能顾全大局伤害到台湾本身的利益。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