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表面上大家比较少再提所谓的台湾“悲情意识”,有人甚至一度乐观、错误的认为统独、族群问题已然淡化,但问题显然仍然存在。
“台湾悲情”首见于1994年李登辉对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用语,控诉台湾人民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悲哀。这种悲情意识几经政治操弄,国民党最后终被打为黑金罩顶的外来政权,再加上李登辉执政后期及民进党执政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去中国化”作为,终于逐渐强化了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
说穿了,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悲情”是彼此相依相存,交互为用的。透过“台湾悲情”的宣泄和诉求,强化了台湾的“主体意识”;接着,透过加强对台湾“主体意识”的认知一再提醒大家,勿忘过去的伤痛与悲情,避免历史重演。
民进党为了要强化这种“悲情意识”,在短期内建构所谓的“台湾主体价值观念”,于是更把中国(大陆)视为假想敌,夸大对中国(大陆)的敌意,并借此来型塑一种“国家建构”的愿景,结果国民党过去所主张的反共不等于反华,坚持两岸是制度良窳之争的立场都被完全颠覆。
这次北高选举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就反映出这种可悲的发展迹象。对民进党人及其支持者来说,只要是能够“维护台湾人当家做主”的心愿,只要是能够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的政权,都是应当加以维护的,而贪污腐败、违法滥权都是可以容忍,应该原谅的。
这就是为何民进党高层敢说,道德是动态的,有比诚实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贪渎只是小节出入的道理。这种“台湾悲情”及“主体意识”发展的极至就会形成是非、公理、正义都是次要或不重要的考虑因素,只有不论对错,“拥抱台湾”才是最高的价值。
至于这是不是合乎台湾的整体、长远或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就不是那些视短器视浅、急功近利的台湾政客所能顾及的了。而这又同台湾的宿命有关。
选后,泛蓝在内部本土派的压力之下,基于未来胜选考量,或许也会往台湾主体意识方向靠陇,而陈水扁也更可能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台湾主体意识,希望在其任满前将其认同由目前的50% 上下提高到80% 左右。
看来,“台湾悲情”可能非要走到绝境才会回头,要走到走不下去,或搞到全民皆悲的地步才能觉悟,而到时悔之已晚,两岸强弱易势,台湾已入险境,到时只有俯仰由人,或许这才是台湾真正的悲情和宿命之所在。
来源:摘自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内容有删节) 作者:蔡逸儒,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