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5日电 台当局近来又大兴“去中国化”动作,加紧了对岛内公营事业(即“国营事业”)的“正名”活动。台湾《联合晚报》今日刊出的一篇文章对此现象加以评论。
以下为该文主要内容:
有人嫌所穿的西装不合身,却不敢修改西装,只一再修改内裤,因此他穿的西装还是不合身。
执政党与深绿人士明明想“国家正名”,但不敢,至少在现阶段里不敢,只好要“中”字辈的“国营事业”改名,自我安慰。
不论“正名”或“国营事业”改名,加了“台湾”,真的就能彰显“台湾主权与国际地位”吗?
最奇怪的是,同样的改名,“中油”两年前说代价约30亿元,现在却估算只要7000万元,怎么会差这么多?说穿了,是心境不同,两年前“中油”不希望改名,所以说出30亿元的价码,目的是希望“政府”在考虑代价太大下,而打消改名的主意。
现在,“中油”知道改名计划已成定局,必须配合政策,将代价调降,好协助“政府”化解反对者的抗拒。
其实,“中油”、“中船”改名的代价多少?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扁当局刚执政时的废“核四”,当时台电说停建损失才31.77亿元,后来再追加3.12亿元利息费用,合计34.89亿元,但是现在实际的代价,除了需追加543亿元外,每延后一年估计替代发电的燃料成本将增加200亿元,而“核四”延后完工超过5年,燃料成本增加逾1000亿元。
台电“核四”停建案例,说明“国营事业”专业经理人的悲哀与无奈,在政策强行决定下,他们只能暂时搁下专业,有时还得昧着良知替政策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