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台湾问题资深专家李家泉 中新社发 王辛莉 摄
|
资料图:台湾问题资深专家李家泉 中新社发 王辛莉 摄
|
自今年五月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积极性变化和良好发展势头,台湾“国际空间” 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了。有些报刊己就此发表文章,其观点使笔者很受启发。于是,也想就此发表以下几点补充看法和意见:
“防统”,“国际空间”难解决
台湾所谓“国际空间” 的根由何在。我们知道,“外交” 是“内政” 的延长,台湾虽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其对外政策和内部政策关系的本质亦无例外。根据中国政府1993年关于台湾问题的白皮书,认为台湾问题一是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二是外国势力的介入。目前台湾的内部政策是“不统、不独、不战” ,这与美“不统、不独、不武” 的两岸政策是一致的。
台湾想搞“独立”、又在国际上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自然很难获得大陆的支持;现在,“独”的问题,在民进党下台后已经缓和了,而重点似已转向“防统” 。这个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台湾所谓“国际空间”问题也就很难得到解决。
台湾 “国际空间” 的基本特点
一是它的特殊性。由于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两岸又没有统一,它的“国际空间”,就既不是主权国家的对外关系,也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对外关系,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外关系。二是它的敏感性。中国大陆是中国的主体,是国际普遍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它不可能允许台湾在国际上发展具有主权性的对外关系;而就台湾来说,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它又希望在国际上获得或发展具有尊严和平等的对外关系。两者有一定的矛盾性,这就构成了台湾发展“国际空间” 的特别敏感性。三是它的艰巨性。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台湾方面欲完全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发展“国际空间” ,这是很困难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台湾 “国际空间” 的出路何在
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的十六字方针,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创建一个“和谐、和解、和平” 的良好气氛。
第二、良性互动,特别是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体育、人员交流往来等方面,建立良性的互惠、互动关系,并且,首先在经济利益和传统文化上,把两岸更紧密地联结起来。
第三、加强沟通,化解敌意。两岸隔海对峙六十年了,积累的问题和心结实在不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绿营来说,笔者坚信真正死硬的分裂主义者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会都是在长期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心结”,只要待之以诚、持之以恒,是可以化解的。
第四、要在做好以上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再商谈“国际空间” 问题。相信到那个时候,问题一定会获得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时候未到。台湾有些朋友说,在“通商、通航、通邮” 的“三通” 之外 ,应再加上“一通”,即“通思想”,这样问题才能解决。笔者以为,这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笔者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台湾“国际空间” 的继续萎缩和中国大陆“国际空间” 的不断扩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湾要求大陆展现“善意” ,允许他们扩展“国际空间”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现据报道,中国大陆已经劝阻某些国家的建交要求,这自然是一种善意,然而这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长期拒绝这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但愿台湾方面能够正确面对,既要在两岸间建立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沟通协调管道,也要有宏观的立足于两岸人民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战略思考和准备 。既要有“治标”之道, 也要有“治本” 之策。如此则台湾人民幸甚,两岸人民幸甚,中华民族幸甚﹗(李家泉)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