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走在温哥华街上狂欢的人群里,想着冬奥会已经落幕,自己也将离开这个温暖的海滨城市,心中蓦然有了些许伤感。17天里,经历了温哥华冬奥会的热烈,中国军团的历史性重大突破,精彩似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经历的喜悦还没有过瘾,冬奥会就已经到了尾声。就像坐过山车,车虽到站,但心还停留在刚刚经历的惊险刺激里。
心情很复杂,在电话里听到老公的声音,在MSN上看到同事的留言,我哭了。17天不算很长,但跨越了整个虎年春节。这个新春,我经历了冬奥会的热烈与激荡,也经历了独自在外过年的孤独与思念,当这些马上要变成过往的时候,心里酸溜溜的。
心中突然有了浓浓的不舍,曾经掰着手指头倒计时回家的日子,但亲见冬奥会的圣火缓缓熄灭,我是那样希望冬奥会的日子长些再长些,想来,过去那些见证历史的17天是多么珍贵。
当记者已是第八年,这次采访的体会最特别。
以往,总是把自己当做局外人,客观冷静地看待比赛。但这一次不知不觉我的全部情感陷入了局内。申雪/赵宏博圆了奥运金牌梦,和他们拥抱,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身体还在微微颤抖,他们的汗水还留有拼搏的温度。八年来我第一次在混合采访区流泪,圆梦的人是幸福的,见证圆梦的人更是快乐的。我很庆幸,能够零距离接受这份震撼人心。
看到王濛夺得女子短道速滑500米金牌,我手心出的汗已经把采访本浸湿了。而王濛赛后那惊人一跪,更让我心生佩服,真英雄有真性情,而真性情对人的感染是那么有穿透力。记得2007年王濛在亚洲冬季运动会上对李琰发出非议,我当时就在旁边,三年的时光很有魔力,她改变了一个团队,更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再度提起三年前的事,李琰和王濛都非常坦然,毫不回避,让如今的感恩也变得格外真诚。
周洋绝地反击夺得女子1500米冠军,我高举双臂,顾不得边上任何人的眼神,高声呐喊,从没有希望的等待到酣畅淋漓的胜利,这样的过程是那么爽。听周洋赛后讲述自己在这场比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才知道这个憨憨的小将原来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自我超越。赛后,坐在回程的班车上,我在昏暗的车厢里就已经打开了电脑,因为记录这份超越精彩的心情,已经迫不及待。
女子3000米接力的从地狱到天堂,女子1000米王濛再添金牌,每一次突破之后除了要听运动员的兴奋讲述,更一定要和几位记者一起拽住李琰,亲耳听听她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喜悦,觉得这个过程真的能感受到她无限的快乐。不难发现,为了如今的成绩,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付出的太多太多。记得中国女队最终狂揽四金之后,我和李琰相拥合影,感觉她是那样亲切,纤瘦的身上散发着一种温暖,忽然明白中国队的姑娘们为什么把她当妈妈……。
见证五枚金牌的诞生,见证中国冬奥的伟大历史。那么多次,我的情感和场上的中国选手捆在了一起。我们,是奋战在同一个“战场”。
领略辉煌之外,我还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思考。
无缘冠军的郭心心趴在我的肩头几近痛哭,我忽然觉得此时我不再是记者,而是她的姐妹,除了陪着哭,我不知道还应该怎样表达心情……竞技体育是残酷的,这一次这份残酷也真切地割痛了我的心。
女子单板滑雪小将孙志峰告诉我,她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只一句话,一下触动了我,也让我身旁一位老记者也非常感动。他说,她的女儿也跟孙志峰一样大。我明白,生活在胜负世界里,对孙志峰以及他的父母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为中国体育默默付出的,岂止是教练员和运动员。
温哥华冬奥会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见识了冰雪王国的全民激情。
爆满的观众席,振聋发聩得让你根本听不见现场主持人声音的超高分贝呐喊,这是温哥华冬奥会每一个赛场的常态。大街小巷,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点缀着冬奥会的元素,街边酒吧的门口每天都排着长长地队伍,不为别的,只为享受端着酒杯看比赛的惬意……在这个冰雪运动的强国,奥运会就是一个历时17天的悠长节日。
1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天都有新的纪录。这17天,我作为沈阳日报的特派记者,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在冬奥会上的伟大超越,同时,也将沈阳日报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世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广阔舞台上。
再见,温哥华!再见,冬奥会!!
本报冬奥会特派记者王乐乐电自温哥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