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市场,有人欺行霸市,有人知假贩假,有人欺世盗名,这帮不法商贩和文艺权贵早该有人出面收拾了,从群众中来,熟谙群众需求的王朔很乐于登高一呼,重新扮演起大众文化英雄的角色。
虚岁刚过五十的王朔,挟着“天命”下凡而来,在《南方周末》和《三联生活周刊》发表长篇讲话,以“能量守恒”与“众生平等”为武器,朝着文艺界众腕儿一通狂踩,电影界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文学界余秋雨贾平凹余华无一幸免,“80”后也未能免遭荼毒,红学界被捎带着就给灭了一道。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文艺界纷纷互相提醒着“王朔出没请注意”,不知其势汹汹所为何来。
名流们被闪电战搞得一时晕头转向,那边王朔吹着老炮的硝烟,已经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三年不出山,出山吃三年,亢奋得有点语无伦次的王朔也许想证明,他仍然是具有权势的话语英雄,是受到欢迎的大众文化偶像,什么韩寒郭敬明,于丹易中天,王朔在此,诸神退位。
王朔出山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这已经成了文化江湖最大的疑问,最利益的解释是要出书了,准确说是要和徐静蕾合伙搞电子商务,最人性的解释是王朔老了,有点怕寂寞了,想抗拒遗忘云云。如王朔所料,复出如愿受到关注,但炫目的形式往往遮蔽内容,火力颇猛的言论遭到忽略,高调的批判最终被有意无意解读成了一次文化走台,则也许是他所料非及的。
有人对王朔表示了失望,认为他还是一副流氓无产者嘴脸,义和团式的批判方式,对大众文化生态仍然只破坏不建设,有负文化大师的身份,是一次失败的复出。但王朔就是王朔,你再拔他也成不了胡适,顶多算半个鲁迅(那种爱谁谁我一个都不放过的范儿还真有点鲁迅,无怪郑渊洁说王朔是鲁迅的继承人)。在当下,文化批判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而现实中占据主流的先生们的文化体位往往迎合居多,所以“另类主流”王朔起到的作用就是不可取代的。 而且,有时候破坏本身就是一种建设呢,十几年前王朔对主流话语系统进行解构的同时不也建设了一套新的话语系统吗?大师的称谓不就是从那时候叫起来的吗?
还有人用代际划分法来评价,说王朔已经过时了,此次复出属于受了利用,是他与大众文化的中坚力量———读王朔长大的那一代人之间的互利与共谋,中坚们其实是借王朔进行自己的青春怀旧。这属于典型的中国式推理,互相利用是必然的,共谋也是你情我愿,至于说王朔不幸成为一代人的纪念品就有点奔庸俗化去理解了。
也许王朔的动机并不高尚,我们可以奔着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去理解。王朔摆出的POSE很像在演戏,但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在文艺市场,有人欺行霸市,有人知假贩假,有人欺世盗名,这帮不法商贩和文艺权贵早该有人出面收拾了,从群众中来,熟谙群众需求的王朔很乐于登高一呼,重新扮演起大众文化英雄的角色,此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无论王朔是不是投机商,无论结果证明顺应了历史潮流还是落下个不合时宜,能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就是好王朔。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王朔,走自己的路,想说谁说谁去吧,值得进一步深究的倒是为何王朔的言论在知识阶层受到空前冷遇,赞同者寥寥,反对者也寥寥。
□潘采夫(北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