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发展的前十几年都是直播 不敢出错
从1958年到70年代中,我国尚没有录像设备,电视节目只能直播。"那真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几乎每天早上四点醒来就开始背稿子,当时并没有领导要求你把稿子背下来,是自己要求自己。如果碰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样重播率高的专题文艺节目,基本上就是重播一次就背一次。做电视播音员,当时没有前车之鉴,领导也只是提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要端庄大方亲切朴实,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践、总结、不断提高。"
揭秘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制作编播
1959年,随着洗印16毫米胶片的技术攻关,新中国有了自己的电视新闻。"那时电视台有了自己的记者队伍,每天派出去几位记者采访拍片,下午三四点钟领导审片,审片时播音员一边读稿,一边记画面,差不多五点钟我才能拿到最后定稿,到晚上七点钟播出,只有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况且新闻稿都是出自各位记者之手,有的字迹很撩草,要保证直播不出错,晚饭根本顾不上吃。当时只有导演间有一台监视器,播音员出完图片后就跑到导演间外,透过玻璃看着里面的监视器开始配画外音,因为房间太小没有桌子,手里拿一叠稿子,就播一张,扔一张,播完了,地上撒满了稿子。在直播过程中,各工种都会有"突发事件"发生,比如为新闻配音乐时,突然胶带断了,音响师就得用手代替机器拉胶带,播完新闻,地上也会一堆胶带。这样的"突发事件"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从容应对。"
沈力:摸着石头过河 电视的路子越干越宽阔
阳光的午后,沈力老师兴趣盎然地为我们讲述工作趣闻。 高国全摄
"当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生了孩子之后,不到一个月就上班了。真是没有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60年代,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开始多样化。"那时候就有了生活知识,国际知识,大型专题节目,转播舞剧等,电视节目形式丰富了。对于电视播音员来说,每个电视节目形态的出现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和挑战。在工作里不断去摸索,电视播音员的任务和作用是什么,他和节目的关系是怎样的,他的工作特性是什么等等,都要去琢磨,探索。"说到这儿,沈力自己笑起来了,说到那时播体育出过的笑话,"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拦板球',于是就播成了'篮球板'。那时侯意识到做个播音员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难忘的新闻播报:"手凉、腿软,脸发烧"
当我们问到,直播那么多新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播报片段,她说碰到政治性强的稿子时自己就会比较紧张。"印象最深的是60年播报元旦新年贺词时,稿子给得晚,一目三行来不及细看就要播出,心里很紧张,脸上还要带笑容,播完后两手冰凉,脸发烧,腿都软了。"
沈力走进《为您服务》 电视节目开始有了互动和曝光
"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了,老百姓会记你一辈子。"
80年代迎来改革开放,中国电视也在快速发展中。从那时起,电视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庭,下班回家看电视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回望80年代的标准中国式生活,沈力绝对是不可忽略的名字。
1982年,中央电视台决定将原设在播出部的《为您服务》栏目划归专题部,设立一个固定栏目,并首次设立主持人。电视节目专栏化从此开始。沈力又一次获得了我国电视史上的第一,并被任命为栏目组组长并兼做主持人。这对年近50岁的沈力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为您服务》:80年代的家庭"百科全书"
从1983年元旦开始,每个星期日晚7时49分,沈力就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亲切地同观众唠家常,介绍各种知识,解答各类问题,《为您服务》仿佛成为一部"家庭百科"。
"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迫切的需求被激发出来,每个月都能收到几千封信,比如那时候兴起穿羽绒服,但洗一次羽绒服要五块钱,普通老百姓洗不起啊,于是我们就找到普兰德的技师,示范教大家怎么做,很受欢迎。"
沈力谈到那时电视的功能侧重点不同,除了传播信息以外,寓教于乐、教化的功能也很重要,不像现在侧重娱乐功能。"当时我有个想法,不能把这个节目办成婆婆妈妈,就事论事的样子,要提高节目的含金量,因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要让观众看有所得,学有所用,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