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称驯猴儿艺为“耍猴儿的”,称用猴子耍的把戏为“猴儿戏”(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戏曲剧目也称猴儿戏)。
昔日出没于北京大街小巷的耍猴儿艺人,绝大多数是来自河北省吴桥县的农民。吴桥是杂技之乡,据说,自元代以来驯猴儿之风日盛,以耍猴为业者屡出不穷,遍及全国各地。在北京演出者,见隙地则耍之。只要将供猴儿坐着的铁杆往下一揳,噹噹一阵锣响,立即就会招来一大帮男女老少好奇者,将艺人及其豢养的猴子、山羊、巴儿狗团团围住,一面聆着艺人满口乡士气息的俚歌,一面看着以猴儿为“主角儿”的饶有风趣的表演。
担任主要角色的猴子,从一开场便非常紧张和繁忙:它不停地眨着眼,按照主人所唱的的俚歌内容,从一个黑色的木箱中相继取出特制的花花绿绿的袍带、面具、胡须、乌纱帽,装扮成包公、宋江、李逵、潘金莲、武松、财神爷、老寿星、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等历史人物及古典小说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同京剧演员“走圆场”或“开打”一般,转几个圆圈儿或折几个“吊毛”,动作灵巧而滑稽,每每引人发笑不止。
这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继而是巴儿狗钻罗圈儿、走跳板、滚木球,一则为观众换换节目,二则让猴子稍事休息。大轴子节目,则是猴儿骑山羊、爬竹竿儿、打秋千,最后穿上《水浒传》中人物武大郎的服装,以颇为幽默的动作表演攀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