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令多,几乎月月不空,每个节令都有其独特的讲究。老北京人对此似乎颇为注重。旧历8月15日,秋高气爽,明月当空,百果上市,此节以阖家团圆赏月和吃月饼、水果为特征。一进8月,北京的各点心铺生意兴隆,前门大街正明斋、观音寺的蕙兰斋,京味月饼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以及稻香村、桂香村、聚顺和的南味月饼,供不应求;卖水果的鲜货店,两百支光的大灯泡,照耀着挂着白霜,色鲜甜脆的苹果、鸭梨、葡萄、石榴,店主用鸡毛掸子轻轻拂去水果上的微尘,高声吆喝,一有顾主,立时满面含笑,将水果打成方方正正的蒲包,上盖红绿商标,送客出门。
小孩子除了吃外,更着眼于兔儿爷。这是老北京节令性极强的泥塑。中秋节前大街小巷皆有摊贩售之。兔儿爷摊为一长木案,案上再架起阶梯状一叠叠长木板,上摆大小不等的三瓣嘴,却披铠甲,跨龙驹,作武将状,且背后必插一面帛制纛旗,若京戏舞台上的大将。兔儿爷虽为模子磕的泥物,却敷以鲜艳色彩,白面红嘴,金甲绿袍,很具威风。别说小孩喜欢,就是大人也不肯释手。过中秋,家里买俩兔爷,或邻居、朋友送孩子俩兔儿爷,司空见惯。当然,这更多是男孩的专利。
中秋之夜要摆供拜月。一般老百姓比不得豪门大户的铺排,但恪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古俗。除月饼、水果外,家家还蒸团圆饼,取个吉利。团圆饼用上好的白面发酵,搓成圆形薄片,每层放入红糖、玫瑰、桂花、一层层叠加,厚达十几层,最后用一张大而圆的薄面片包好,表层上置青丝、红丝、瓜子、杏仁等果料,上屉蒸熟,成直径盈尺,高达数寸的大蒸糕;然后切成块,全家大小分食,以示团圆之意。
逢节必有应节戏,这也是老北京的规矩。中秋前,各戏园演戏也多以月亮和兔儿爷为题材,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等。舞台上出现欢蹦乱跳的活兔儿爷,依然勾脸豁嘴,扎靠朝靴,手执玉杵做兵刃,在台上窜跃作兔形,常常博得大家一笑。